201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分类复习训练经典试题目录一、踏莎行.暮春寇准【写景的角度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二、恨别杜甫【思想情感是否同意前人的评价】三、题武关杜牧【咏史诗修辞方法(拟人对比比喻)】四、陇头吟王维【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对比用典)】五、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景物情感虚实结合的手法】六、北歌佚名【人物形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七、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蒋兴祖女【思想情感抒情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八、长安秋望赵瑕【从意境上分析写景的妙处视听动静结合角度写景】九、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李珣【炼字题对古人评价的看法】十、浣溪沙无名氏【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景情关系哀景哀情乐景哀情】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一一-9题.(11分)踏莎行•春暮寇准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墉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8.“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面面?(5分)8.诗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描绘的(2分)开篇描绘出一幅暮春风物,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后,梅树上也结出了小小的青色果子。由所闻到所见,犹如画卷般,营造一片清幽的景象。(3分)9.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9.要点:表达了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思念之情,孤寂情怀(3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情景交融(3分)【鉴赏】宋人胡仔称寇凖“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这一评语,用以评析寇准的词作也是恰当的。这首闺怨词便体现了上述艺术特色。词中以细腻有致、沉郁多情的语言,以写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将暮春时节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远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浑然,风格清新,语言晓畅,堪称闺怨词中的佳作。这首伤时惜别之作,写得情思绵绵,凄婉动人。词中虽然先写景后写情,但景中也是寄寓深情的。全词于字里行间处处跃动着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流露出一种美人迟暮、青春易逝的惆怅之情,读之令人销魂。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8.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8.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1分)。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2分)。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2分)9.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分)9.同意(1分)。“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2分),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2分)(学生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鉴赏】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700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