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国古代园林的建筑构成及特点园林之中的建筑,具有居住、游憩、娱乐、赏景与造景、理政,甚至举行宗教活动的功能。其基本造型轻巧、富于变化,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厅堂亭楼榭廊塔桥墙厅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大的空间,以便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石为山。一般的厅都是前后开窗设门,但也有四面开门窗的四面厅。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堂亭亭:是憩息赏景的建筑,也是园中的一景,大小不一,式样众多。通常有四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圆亭、扇面亭等形式,其屋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类。楼、阁楼,阁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有用来供养巨型佛像。廊:是园林中的突出建筑。它不仅是连接建筑之间的有顶建筑,而且是划分空间,组成景区的重要手段,同时它本身又成为园中之景。一般廊上都有彩画。2000廊廊塔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筑。在园林中往往是构图中心和借景象。桥、墙、榭123Text榭:它的突出特点是建于水边,架临水上。结构轻巧、立面开敞,跨水部分由立于水中的石构梁柱支撑。它的主要作用是点饰水岸和观赏水景。桥:在园林中不仅供交通运输之用,还有点饰环境和借景障景的作用。墙:园林的围墙,用于围合及分隔空间有外墙、内墙之分。墙的造型富多彩,常见的有粉墙和云墙。粉墙外饰白灰以砖瓦压顶。云墙呈波浪形,以瓦压饰。墙上常设漏窗,窗景多姿,墙头、墙壁也常有装饰。寺庙建筑(佛教)第一节寺庙建筑概况第二节寺第三节塔第一节寺庙建筑概况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1.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创建时间: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公元前485)释迦牟尼佛、释尊、佛陀四大圣地: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出生地)古印度佛陀迦纳(佛成道地)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地)拘尸那罗城(佛涅槃地)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1)在东汉初期传至中国2)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3)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4)佛教的多元化发展汉明帝始建于洛阳的白马寺曹魏嘉平年间朱志行法显《历游天竺记传》佛教造像、石窟开凿北朝太武帝崇道灭法藏传佛教的前弘期: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入藏唐武宗灭法后周世宗宋:禅宗、净土宗元:藏传佛教的后弘期明:汉传佛教各宗派二、寺庙建筑概况1.寺庙建筑庭院构成的自由度较大2.寺庙建筑往往形成了寺庙区3.寺庙建筑是多功能的建筑4.寺庙建筑的寿命很长5.寺庙建筑是外来文化的载体城市型寺观、山林型寺观四大佛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美术馆、剧院、市场、旅游建筑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早期佛教建筑保存下来的极少:砖塔—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北魏正光四年(523)]木构佛殿—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1.早期“依天竺旧状”——以佛塔为中心《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国,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2.中国化“舍宅为寺”——以佛殿为中心南北朝:前塔后殿唐代:寺塔并存北魏洛阳永宁寺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罗汉区香客区宗教用房僧人生活区寺庙建筑的总体布局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取事堂、茶堂、延寿堂等罗汉堂客房、餐厅、禅堂3.到明清定型为基本模式第二节寺《营造法式》中的两种构架型式一、殿堂型、殿阁型构架二、厅堂型、厅阁型构架《营造法式》中的两种构架型式1.殿堂型、殿阁型构架2.厅堂型、厅阁型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