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航飞机尾部的编号规则,在十团组建和武直十列装之前通常是由两个字母和五位数字构成的七位编号格式:LH9XXXX。两个字母分别为“陆航”二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之大写,固定数字9之后为隶属、机型和数量序列代码。据目前收集到的照片资料猜测,汉语拼字母后第二位数通常代表该直升机属于哪个陆航团(旅),倒数第三位一般表示飞机机型,最后两位表示数量序列。如LH99961即表示是陆航九团序数为61的武直九型直升机;LH94008即表示是陆航四团序数为8的固定翼飞机。•机型代号•0为运-7、运-8•1为SA319型云雀Ⅲ•2为S-60黑鹰•3为SA432小羚羊•4为AS350B1松鼠或直-11•5为直-15•6为•7为米-17系列•8为米-8、直-8A、HC(EC)120•9为海豚或直-9•10为武直-10•隶属代号•0总参陆航学院训练团•1济南战区54集团军陆航一团•2成都战区陆航二团•3兰州战区陆航三旅•4总参陆航部或27、65集团军陆航四团•5南京战区陆航五团•6广州军区42集团军陆航六团•7济南战区26集团军陆航七团•8北京战区38集团军陆航八团•9沈阳战区39集团军陆航九团•10南京战区31集团军陆航十团•PS:部分团已升格为旅,如三团。机身编号未变。延安二号•延安二号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并初步试飞成功的轻型直升机。该机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湖江机器厂共同研制完成。该机体积小,操纵简便可靠,振动较小,舱内噪音低,飞行稳定性和操纵性好。1975年9月首飞,没有定型生产。•该机是根据部队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与其他直升机研制不同的是:“延安二号”直升机是由高等院校承担设计、试制任务的唯一的直升机产品,该机件始由西北工业大学承担研制任务(故被命名为“延安二号”),后又随着高校专业的调整(直升机专业从西北工大调整集中到南航),“延安二号”的研制又转到南京航空学院(现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责,湖江机器厂也参加了研制工作。•“延安二号”从1965年开始设计,1967年完成全机静力试验,1975年9月4日首次试飞成功。•机长:8米•机高:2.56米•旋翼直径:10米•最大起飞重量:1155千克•最大速度:19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230千米•发动机:1台活塞-6丙•发动机的最大持续功率260马力•桨叶宽度0.256米•桨叶实度0.0489•桨叶扭度-5度•制造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湖江机器厂701直升机•701直升机是由哈尔摈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一种多用途轻型直升机,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1月238首飞成功,后转至济南卫东机械厂生产。•701型直升机的主要用途:在军用方面,可用于边防巡逻、观测校炮、紧急救护、飞行训练、通讯联络等;在民用方面,可用于喷洒农药、播种施肥、牧场消毒、森林防火、侦察鱼群、矿藏普查、水文勘测、铁路公路选线、跨江越涧架线、空中摄影等。直-5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1958年2月,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直到1963年9月21日,航定委才同意直-5直升机优质过关,批准定型投产;其动力装置活塞-7于同年12月25日优质过关,投入批生产。共生产了545架。直-5可用于物资、人员输送、救生、边境巡逻。1980年停产。该机曾装备我空海军,目前已退役。苏联米-4直-6哈尔滨飞机厂从1966年开始自行研制直-6机。1969年12月15日,飞行员王培民驾驶直-6首飞上天。1972年8月7日,一架直-6机在吉林省公主岭附近飞行时发生一等事故,飞行员傅贵法等6人全部遇难。事故是因发动机体内减速器抱轴卡死而引起的。197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直-6机设计定型。直6研制迈出了中国直升机从活塞式走向涡轴化的关键一步,但由于发动机选型不当,单发动机不安全等原因,共生产了15架未能正式投产。机长20.962米,机高5.593米;旋翼直径21米;空重482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7600千克;载12人。最大速度192千米/小时;最大航程651千米;载重1200千克。直-7早在60年代中期,我国在研制轻型和中型直升机产品的同时,已开始考虑研制能装载排级单位的重型直升机。19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