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课标要求:1.了解我国主要的生物灾害类型、危害及地理分布。2.理解旱涝灾害与生物灾害的关联性,及其对我国农业灾情的影响。3.领会严格控制有害生物入侵的重要性。内容分析:本节内容由“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与鼠害”三部分组成,主要围绕生物灾害的特点、成因、分布、危害四个知识来编排.农作物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病害森林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生物灾害生物灾害农作物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虫害森林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生物灾害生物灾害生物灾害生物灾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2、危害: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小麦锈病(图)(2)水稻病害(图)(3)棉铃虫(图)一、农作物病虫害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小麦锈病——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教学目标:能基于地图(2.41图)分析,说明中国小麦锈病的地理分布叶锈条锈秆锈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主要分布在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教学目标:能基于地图(2.42图)分析,说明中国水稻病害的地理分布棉铃虫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三大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棉产区受害尤其严重。教学目标:能基于地图(2.43图)分析,说明中国棉铃虫的地理分布(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思考:农作物害虫成灾原因?教学目标:掌握中国病虫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探究学习原因:(1)东部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大;西部耕地面积较小。(2)南部生长期长,复种指数比北方高,北方寒冷有利于杀灭成虫与虫卵,降低了病虫害。探究学习--结合中国的气候和耕地分析思考:农业病虫害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二、森林病虫害二、森林病虫害1、危害: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教学目标:了解森林病虫害产生的危害松毛虫2、主要害虫——松毛虫图例落叶松毛虫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2、主要害虫:松毛虫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油松毛虫: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落叶松毛虫:中温带赤松毛虫:暖温带马尾松松毛虫:热带、亚热带教学目标:能基于地图(2.44图)分析,说明松毛虫分布的地区差异。二、森林病虫害二、森林病虫害3、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地形、气温有关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常发区偶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蝗灾与旱灾、洪涝并称为中国农业三大自然灾害飞蝗俗称“蚂蚱”第三部分“蝗灾与鼠害”知识点1.我国蝗灾1).蝗灾危害生活习性:群居群迁飞蝗新疆阿尔泰地区飞蝗迁飞场景生活习性:群居群迁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图例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对我国危害最大教学目标:能基于地图(2.45图)分析,说明东亚飞蝗的地理分布。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前期干旱少雨⇓雌蝗产卵后期多雨⇓幼虫成长我国灭蝗主要采用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方法。思考:为减少蝗灾应采取哪些措施?探究学习农业防治(1)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2)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生物防治(1)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也可在山坡放养鸡、鸭、鹅等家禽防治。(2)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2、鼠害(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