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路基工程第三章路基工程第一节、绪论一、路基工程的特点及对路基的基本要求1、路基:在地面上按路线的平面位置和纵坡要求开挖或堆填成一定断面形状的土质或石质结构物,它是道路这一线形建筑物的主体,又是路面的基础。2、路基的投资相当大,约占全部投资的25%~45%,个别可达65%。如:平原微丘的三级公路,每公里土石方数量约20000~60000立方米,特殊路段可达十几万立方米。3、路基的基本要求路基设计要有正确合理的断面尺寸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有足够的强度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二、路基工程与其他相关工程的关系1、路基设计与路线设计的关系2、路基工程与路面工程的关系3、路基工程与桥涵工程的关系三、路基设计的基本内容(详见路基路面工程)四、公路自然区划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该标准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土三个在地带,然后再细分为一、二、三级自然区。其中一级自然区七个:北部多年冻土区Ⅰ西南潮暖区Ⅴ东部温润季冻区Ⅱ西北干旱区Ⅵ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Ⅲ青藏高寒区Ⅶ东南湿热区Ⅳ五、路基土的工程性质和干湿类型(一)路基土的工程性质1、巨粒土包括漂石(块石)土和卵石(小块石)土,有很高的强度和稳定性,是填筑路基很好的材料,使用时应正确选用边坡值,以保证路基稳定。2、砂土砂土无塑性,透水性强,毛细水上升高度很小,具有较大的内摩擦系数。砂土路基,强度和水稳性均好。但黏性小,易于松散,压实困难(需用振动法压实),充分压实后压缩变形小。有条件时,可掺一些粉质土,提高稳定性。3、砂质土砂质土既有一定数量的粗颗粒,使路基有足够的内摩擦力,又有一定数量的细颗粒,使之具有一定的黏聚力,不易过分松散。是修筑路基的良好材料。如:粉土质砂,其颗粒组成接近最佳级配,渗水性好,不膨胀,雨天不泥泞,晴天不扬尘,易被压实成平整坚实的路基。4、粉质土含有较多的粉土颗粒,黏性弱,分散后易扬尘,浸水时易成流体状态(稀泥),毛细水上升高度大。在季节性冰冻区,结冰时路基易冻胀,春融时易翻浆,故粉质土又称翻浆土,是最差的筑路材料。如必须使用,则须掺其他材料,并加强排水及设置隔离层等5、黏质土细颗粒含量多,内摩擦角小,黏聚力大,透水性小,吸水能力强,有较在的可塑性、黏结性和膨胀性,毛细水上升现象显著。干燥时较坚硬,不易破碎,不易被水浸湿,但浸水后,能长时间保持水分,承载力小。使用时应采取排水和隔水措施。6、高液限黏土它的塑性指数和液限都很高,工程性质与黏质土相似,受矿物成分影响较大。重黏土不透水,干燥时坚硬,难破碎,也难挖掘。综上所述,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做填料。砂质土是修筑路基的最好材料,黏质土次之,粉质土是不良材料,易引起路基路面病害。此外,对于特殊路质的土类,如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性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限量的土,均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二)路基的干湿类型1、路基的干湿类型分为四种: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用以表示路基工作时,路基土所处的状态。2、导致路基湿度变化的来源①大气降水②边沟水及排水不良时的地表积水,以毛细水的形式渗入③靠近地面的地下水,借助毛细水作用上升到路基内部④土粒空隙中流动的水汽凝结成水分。3、路基干湿类型划分方法①以分界相对含水量划分②以临界高度判断中期的干湿类型第二节路基工程常见病害第二节路基工程常见病害•1.路基的沉陷•2.边坡的滑塌1.路基的沉陷1.路基的沉陷路基沉陷是指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路基的沉陷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路基本身的沉缩;二是由于路基下部天然地面承载能力不足,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引起沉陷或向两侧挤出。路基自身沉缩(二种)路基自身沉缩(二种)①若路路堤填筑均匀,但是压密程度不足,产生均匀下沉,叫做路基沉陷;②因路基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不足,在路基堤身内部将形成过湿的夹层,在荷载和水温综合作用下,产生堤身不均匀下陷并且伴有剪切破坏,引起路基沉缩,如下图b)所示。地面引起的路基沉陷原天然地面为新近填土、软土、泥沼等,因承载能力不足,路基修筑前未经处理,在路基自重作用下,地基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