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章、节第一单元课时第2课时课型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练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2、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读懂故事,复述故事。反复朗读,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3、理解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学过程教师复备一、合作探究,互动释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二、品味语言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可从两方面体会:1、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2、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教学过程三、重点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以议论为主。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4、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讨论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了。四、拓展提升1、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2、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3、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4、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1、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2、背诵全文。教学反思授课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