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父亲带着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旅行结束后,父亲问:“你知道穷人是怎么生活了吗?”儿子回答说“我发现咱的家里只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头的小河;我们花园里仅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漫天的星星;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大,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父亲听后,哑口无言。儿子接着说:“感谢你让我明白,我们有多么贫穷。”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父亲和儿子对贫穷和富有的认识有什么不同?生:儿子说的富有不是物质上的,更侧重于精神感受。父亲观念中的富有是物质财富的多少。师:大家说的很棒,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他和故事中的儿子的观点有一些相似,他就是刘禹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陋室铭》师: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和朴素唯物论者。师:文题中的“铭”是一种文体,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生:刻在器物上用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章。一般用韵。师:幻灯片出示,同学们识记。师:我们这节课就结合这篇短文来学习铭文的特点。下面请听朗读录音,边听边标注易读错的字音,划节奏。生:听读、标注、划节奏。师:下面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说说他们读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生读。评议(从是否洪亮、是否准确、节奏把握、是否有感情等方面评价)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我们边理解句意边分析,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师:作者是由陋室而引发感慨,哪一句是主旨句?那他是怎样引出自己的主旨的呢?生:我认为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和“水”引入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应该叫类比吧。意思是„„师:这种由另外一种或几种类似的现象而引出主要内容或观点的写法,叫做“比兴”,师:作者认为自己品德高尚,不管住在什么样的地方,都不简陋,那这种观点怎样才能让人信服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生:我认为作者首先是描写了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高雅的、富有情趣的生活。师:你的分析概括能力很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证明的。生:我认为首先是从他们家的环境来证明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描写了门前台阶附近的景象,用对偶句整齐地描写了“苔绿”“草青”的清幽景色。写出了环境的幽雅。生:还写了他的交往的不俗。来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不识字的粗人。师:你觉得他的这种交往态度可取吗?生:我认为这样做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有学问的人在一起,才有共同语言,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生:我认为不全对。人各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虚心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没学问的人身上照样有可学之处。师:你们能够有见解并且能用理论来证明观点很好。作者生活在古代,他们的见解难免有偏差。从今天的社会发展来看,“行行出状元”,和不同的人交往向不同的人学习会让自己博学多才。要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生:还写了他平时的爱好情趣。弹弹素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和官府的公文。从而表现了生活的闲适的爱好的高雅。师:这些是从环境、交往、爱好三方面来证明了“陋室不陋”的。看一看作者还怎样来证明的?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证明陋室不陋的,把我的陋室同诸葛草庐、与西蜀杨子云的亭子相类比,突出了我的陋室因“我”的德行高尚而不显简陋的道理。生:还引用了孔子说的话。师:你知道这句话是孔子在什么文章中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吗?生:老师我从网上查的:师:你能够运用网络来搜集知识这种好的习惯能让你学到更多的知识,希望能够保持。师:这篇铭文表达了作者身居陋室却不改其志,这种坦然面对困境的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从文中能看出作者有怎样高尚的情操呢?生: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师:作者借陋室表达志向情操,这种写法叫„„生:托物言志。师:你还学过哪些托物言志的文章?生:回答。师:我们同学理解得很透彻。下面说说你学习本文有怎样的收获。生:我知道了比兴手法。能够巧妙地类比引出要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