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丽泽小学刘宪伟《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美。在导入环节中,对比人教版新旧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以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引入。考虑到其中一些图形如南斯拉夫国旗上的颜色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对学生进行爱家乡品德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为后面研究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埋下伏笔,我大胆的对素材的选取进行了取舍和加工,依次出示了风筝魏风筝、加拿大国旗、直行车道标志、中国银行标志、天津之眼和大郑剪纸六幅图片。通过这些素材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选取其中三个富有特点的图片(加拿大国旗、直行车道标志、中国银行标志),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它们,有什么发现?当学生说出两边完全一样、它们是对称的时候,适时追问:“你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对称与完全重合,同时指出: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然后指导学生用虚线画出这三个图形的对称轴。以上这些内容是本课中学生经历的第一次体验,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复习了二年级所学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体验到生活中轴对称现象的特征,体会数学的价值接着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图片简化,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三个平面图形,让学生大胆的猜一猜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预设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有猜长方形两条对称轴的,也有猜四条的。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验证的需求,而教师作为引导者,适时的向学生提供可以操作的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感受对称轴有的只有一条,有的不止一条,甚至无数条,加深对对称轴的认识,这里也是本节课中学生经历的第二次体验。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猜一猜、折一折、画一画的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发现性质。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认识对称点,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教材中提供的对称点只有A和A’一组,我觉得书中的例子不足以体现性质的形成,还应补充一些对称点,所以我-1-和其他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与众不同的是继续提出问题:你还能找到一组对称点吗?让学生依此经验找出几组对称点,同时为了让学生牢记对称点的本质,出示这样一组点(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的两个点)设疑:这两个点行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完以后我即时评价: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抓住了对称点的本质。再让学生指出这两个点的对称点分别在哪?有几个?使探究的过程更为饱满。在这样一个找对称点的过程中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一个轴对称图形上有无数组对称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是本节课中的第三次体验。为后面对称点的研究做好铺垫。第二步: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提出问题:这些对称点除了能重合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带着研究的问题,去观察发现归纳性质。这个环节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回顾画图过程以后,我提出问题:你们画图时找的是这几个点吗?想一想这些点和哪些点有关系?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给学生提供2分钟自主探究的时间,然后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搜集信息,组织学生汇报,预设学生会发现:①在一条水平线上。追:这组呢?这组呢?利用课件把每一组对称点的连线都连起来。这个时候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把目光放到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的关系上,从而发现第三条和第四条:②它们的连线和对称轴互相垂直。当学生说出这一发现时追问:你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学生会出现多种验证方法,如三角板或方格纸验证,再一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我在这里对学生进行评价:你非常善于利用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到现在为止学生的发现还是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