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成效材料三篇【篇一】**市委编办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不断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力度,通过建立台账式监管模式,将监督检查贯穿机构编制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做到全面监督、全程跟踪、重点管理,从而实现闭环管理目标。一、建立《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台账》,强化对机构编制管理情况的全面监督。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名称(含挂牌名称)、主要历史沿革、机构规格、机构类别、经费形式、行政/事业/工勤编制数、内设/下设机构名称及个数、领导职务名称及个数等内容纳入台账管理,详实记录了各部门单位全部机构编制事项。机构编制事项发生变化时,台账同**省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同步更新,实现了对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配置情况的全面监督,同时为领导科学决策及日常管理提供有力数据依据,为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二、建立《机构编制事项执行台账》,强化对机构编制事项执行的全程跟踪。将机构编制批复事项及执行情况纳入台账管理范围,根据批复事项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定期监测**省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省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系统的更新维护情况并记录在账。结合机构编制批复事项内容适时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客观评价机构编制专门文件的执行效果,强化了对机构编制事项执行情况的全面跟踪,推动了机构编制决策事项的贯彻落实。三、建立《机构编制问题监测台账》,强化对机构编制问题整改的重点管理。将机构编制管理和执行过程中发现的日常管理不规范及注意事项等问题一并纳入监测台账,进行重点管理,督促整改落实。强化问题整改与审批联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作为机构编制事项审批、用编进人许可核发、领导职数核准的前置条件,问题整改不到位的,暂停受理机构编制事项申请。“三台账”相互关联、互为补充,贯穿机构编制从日常管第1页共4页理、执行落实到问题整改的全过程,解决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中长期存在的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重对外查处轻对内督查的问题,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协作配合机制,实现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闭环管理目标。【篇二】****市委编办找准镇街党群服务中心引领服务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完善、提升、丰富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置,推动形成上下贯通、务实有效的党建工作网络,着力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的“桥头堡”。一是实地督查“全覆盖”。制定《机构编制和机关职能运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将“镇街党群服务中心履职是否到位”纳入监督检查重点内容,列出“中心主任、副主任是否以岗位职责为主责主业”“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是否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相关服务窗口是否应进未进”“对大厅窗口及工作人员日常管理是否到位”等六项重点检查内容,采取全面自查、实地督查、随机访谈、查阅文件资料等方式,摸清17处镇街党群服务中心运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规范整改要求。二是运行体检“全方位”。明确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利民”的能定位,针对“有人办事”,重点督查人员配备是否到位,摸清党群服务中心常驻和临时窗口工作人员数量;针对“照章办事”,重点督查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建设运行情况,对便民服务制度,“一站式办理”制度,窗口人员请销假和ab角转换制度等进行全面检查;针对“有权办事”,督查和协调相关单位进驻窗口,集中办公,并联合行政审批局,加强上下衔接,下放审批权限,延伸为民服务“触角”,避免“软件落后于硬件”,进一步健全党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三是指导整改“全过程”。梳理汇总镇街党群服务中心督查情况,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按照“一中心一政策”,从党群服务中心整体运行、办公模式、内部管理等方面入手,找准个性问题,汇总共性问题,点对点下发整改通知单,压实整改主第2页共4页体责任。同时,从编制规范化落实角度出发,遴选3处示范中心,引导其他镇街观摩学习。建立常态督导机制,对重点整改对象,跟进指导场所规范化改造,监督相关人员、功能事项入驻,助推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有效运行。【篇三】为发挥机构编制管理基础性作用,**市**县委编办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