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途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胡赟(兰州市第十六中学,甘肃兰州730020)【摘要】:基于历史教学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通过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应对历史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1.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初中是一个特殊的、承上启下的时期,故而如何提高初中教学中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学生家长及老师所关注的问题。历史课虽然曾被马克思看作是“唯一的一门科学”,但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旧思想使原本丰富而系统的史学变得支离破碎和枯燥乏味,致使历史课常被视为“副科”而备受忽略,以致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降低。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及人文素养的人,因此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担就落在了中学历史教师的肩上。此外,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课并不被大部分学生所重视与喜爱,其原因主要有:一、历史距离现实遥远,缺乏代入感;二、“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填鸭式”不能有效地进行互动;三、教师授课时语言应用太过死板,缺乏生动性。如此一来,缩短历史课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感,把历史问题与现代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原本“严肃”、“干瘪”的史学变得既具有亲和力,又有益有趣,从而让学生由感知历史到对历史产生兴趣,自发地探究、学习历史,更进一步感悟历史,最后化为智慧,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就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归根结底,在于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2.多途径激发学生兴趣关于如何让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历史感兴趣,笔者根据自身近三十年历史课教学经验归结为多个方面,即通过多途径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2.1课堂导入的优化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导入是至关主要的教学环节,一次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重力,激起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并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导入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2.1.1悬念导入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程度越大,变化性越大,越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思维。通过提出问题,设计疑点,制造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西安事变”时,通过设疑“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抓住了反动派的领袖蒋介石反而要‘放虎归山’呢?”等问题导入,使学生围绕西安事变的背景、诱因、经过、作用、影响等方面,积极参与学习。2.1.2歌曲导入法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往往直接作用于人心、打动人心。当代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大都喜好唱歌,因此用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十分有效地使学生感兴趣,并引起共鸣。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铺垫时,播放一曲《国际歌》,激昂的歌曲瞬间将学生带到了那个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受压迫的年代,令学生们产生代入感,从而理解为何无产阶级需要联合起来,建立中国共产党,推翻剥削制度。2.1.3诗词导入法中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较为喜爱,因此诗词导入法既能巩固学生语文水平,又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如在教学宋末元初之时,可朗诵一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尤其是悲壮无比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使学生瞬间受文天祥高尚情操的渲染,从而对于其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有浓厚的求知欲。2.1.4影视导入法相比诗词与歌曲而言,影视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曲折跌宕的情节等特点,相比传统的导入法而言,更轻易让可塑性较强的初中生所喜爱。如在鸦片战争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及《鸦片战争》的片段,再于学生观看完片段后提问“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又如何会得到支持?禁烟有什么阻力?鸦片战争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果不禁烟会不会爆发鸦片战争?”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深思,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2教学手段的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学生已不能满足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他们对影像资料的刺激更加敏感。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用影像资料,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手段的优化,应该成为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此外,教科书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影像资料无疑是对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