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南靖土楼文化一、历史溯源南靖土楼成千上万,堪称“土楼王国”。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斗月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塔形、合字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套筒形、雨伞形、方圆结合形、马蹄形等,并且拥有最大、最高、最古老、最奇特的土楼和蔚为壮观、美不胜收的土楼群。华安县沙建镇“齐云楼”,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规模最大:直径超过70米的大型土楼有5座,最大的是诏安县官陂乡“在田楼”,直径达94.5米,有“超级土楼”之称,结构最奇: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尤其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二、气候特征南靖境内博平岭3列支脉和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3大水系呈川字形相间作西北—东南走向,山岭耸立,丘陵起伏,河谷与台地错综其间,形成许多开口向南的冬暖夏凉多雨水的马蹄形小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产生了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即冬季风。夏季,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风令如此半年一更,形成1月最冷,7月最热的冬冷夏热差异和秋冬少雨,春夏多雨的冬干夏湿的气候特色。最佳旅游时间:全年适宜。三、文化遗产经过漫长而动荡不安的生活,客家人终于能在异地开基,重建家园。他们根据所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按照自己传统生活方式和需要,采用从中原传承而来的建筑工艺,修建出神奇的土楼住宅建筑物,并蔚然成风,使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类型的客家土楼。客家土楼不仅以其恢宏奇巧的建筑构造引起世人瞩目,而且以其深刻的土楼文化内涵发人深思。土楼居民崇尚伦理道德,忠君爱国,敬宗睦族,崇文重教,勤俭耕读,刻苦耐劳,平等相待,热情好客。土楼居民在礼俗、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无不呈现土楼乡土气息。1、独特的土楼文化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它独立的作用和功能,整座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以其整体功能而言,坚固厚实的土围墙,如一道天然屏障,既维护全族人聚居凝结的向心力,也为全族人在社会出现各种矛盾斗争,或与大自然拼搏中,有效地保护族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土楼尤其圆方楼形同城堡,易守难攻,防御性能极强。土楼不论大小都设厅堂,作全楼活动中心。在此可以进行宗族议事,或婚丧喜庆,或接待亲朋好友,或宴请宾客及其他关系全楼人的大型活动;土楼天井是楼人工余休闲的好场所;大多数土楼有门坪,作晾晒稻谷和楼人与村民室外节日活动之地;楼内设学堂,体现了客家人重教兴学好传统;其他附属建筑如浴室、砻谷间、厕所、牛栏、猪舍等一应俱全。功能齐全的土楼如同一个小社会,折射出客家社会的风貌。当你参观土楼时,可以感觉到土楼以其坚固封闭,高大对称,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土楼的建造,一般都是在同宗血缘家族的最高大的楼体和坚固的墙基稳重存在和发挥作用。同宗聚居的土楼里,一楼之内乃“一公之孙”。楼内数十、数百人中,有父母、兄弟、叔侄、妯娌、婆媳等宗亲关系,多代同堂,拥有共同的祖辈,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聚居共财。对这种情况,日本学者茂木计一郎等人在考查了土楼后曾感慨地说:“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制度在中国是自上而下就可见的习俗制度,但象客家人那样,至今保持了富于共同协作的家族观念的大家族制度,想来是非常罕见的”。土楼的造型结构亦体现了客家伦理制度的不可动摇性。五凤楼的构造最是层次分明,等级不可逾越。其上、中、下中轴三堂厅、中轴厢房和后楼及横屋房间,按伦理等级分定,中堂为核心,后堂辈位最高,下堂厅次之,朝南靠后为大,朝北靠前为小。家族长居后楼或中堂两侧正统间,长房或家长居朝南,其余依辈分排定。方楼圆寨简单看似乎一切明确平等,家长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