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法制节目的创新思考实用的法律知识———广播法制节目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和法律不期而遇。遇到了这些法律疑问怎么办,这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但是遗憾的是,如今的广播法制节目中解说实用法律知识的并不多。其实相对于读一本法律书籍的深奥难懂,广播法制节目完全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听众实现学法、懂法的目的,满足听众获取法律知识的需求,给他们的生活提供法律指南。比如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民事、经济、行政纠纷时有发生,婚姻与家庭、债权与债务、赡养与继承、劳动争议、交通事故、房产问题等题材中,存在着许多听众比较模糊的问题,像有关道德与法律、伦理与法理的问题。节目运作的过程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把生硬的法律通俗说,把复杂的程序简单说,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听众生活当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以及遇到这些问题后怎样依法正确地处理,如何避免认识误区,如何实现权利救济等。将这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做系统的梳理,一天一点解析,一天一点提醒,日积月累就是一本实用的法律知识手册,可以让听众告别维权道路上的被动,让依法维权走得更加地顺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因为这种实用性,听众就想再多知道一点,这样对节目就形成了一种企盼心理,只要条件允许就有一种“必须”要听的心理,否则就会有心理缺失感,从而实现必听性。维权解难不仅在节目中,更要在节目后———广播法制节目维权力度的保障互动对于广播法制节目来说尤为重要,节目中解答听众提出的法律问题,提供服务和帮助,这是很多广播法制节目中的一项内容。虽然实现了服务功能,但是久了给人的感觉是缺少新意,服务的后劲不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加大人文关怀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除了每天在节目中解答法律问题以外,要重在节目后下工夫,这有赖于节目组和由资深律师、法第1页共3页学专家等组成的法律服务团队的共同努力,有赖于节目与各职能部门建立一张维权的联动网络。比如,南京80多岁的孤寡老人郭老太太遭遇车祸,不能动弹,经济又十分困难,节目为其架起了与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座桥梁,不仅想方设法免费帮郭老太太打官司,更是和她所在的社区一起长期关照老人的生活。江苏句XX县区农民孙国强的哥哥在车祸中身亡,肇事方一直不肯赔偿,瘫痪在床的孙国强给哥哥讨公道非常困难。节目播出后,当地司法所赶到了孙国强的家里,法律服务人员在他的病床前拟写诉状,为他全权代理。对这些事件的介入过程也是广播法制节目同步报道的过程,维权在行动,服务不停歇。实现多媒体合作———做好广播法制节目有益的尝试面对日益发达的社会网络,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进一步加强互动传播,是在未来竞争中秉承媒体责任、优化品牌的重要举措。广播法制节目同样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实现多媒体合作,实现多赢。广播可以和网络联手打造栏目,同步宣传,扩大影响力。比如江苏新闻综合广播的《法治在线》节目和XX市政府网站龙虎网联合打造的新栏目《草根爆料》,每天开通广播、网络两个服务平台,24小时接受听众的反映爆料,经过筛选以后,在节目中加以呈现。在节目的直播过程中,首先连线爆料人讲述爆料或求助的内容,紧接着连线记者,了解记者在接到爆料或反映以后是如何一步一步采访的,采访的情况如何,接下来请资深律师现场分析点评,给出解决问题的法律上的指导。节目结束后,记者会进一步跟进,和当事人一起去调解或继续向有关部门反映,促使问题得以解决。记者的后续采访情况在每天的节目中随时插播,一有消息第一时间连线当事人、记者,及时反馈。同时,每一天《法治在线》的直播音频都会在龙虎网上呈现出来,可以随时点播收听,除了音频还有记者采访的经过等更为详细的文字内容,生动鲜活。随着合作的深入,《草根爆料》还推出了农民工讨薪专题、“3X8226;15”消费维权等专题。在这些历经数日的专题报道中,合作的媒体从广播、网络扩大到了报纸、电视,手机报等。从最开始的两家媒体的合作,到如今省内十几家主流媒体的联动,这些媒体资源共享、快速反应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