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易中天曾经说: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A、争夺学术霸主地位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C、寻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新途径D、学术界的混乱和无序2、“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B、唐朝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度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3、《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A、三国时期东吴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D、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4、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物,甚至成为散闲机构,名存实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B、官员队伍的冗杂C、中央集权的强化D、君主专制的加强5、古代中国民间工商业发展过程曲折而艰难,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其中影响古代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A、商业交易手段B、交通条件的现状C、农业的发展状态D、政府的态度6、嘉庆皇帝刚即位时的一种情况: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吵吵嚷嚷,人来人往,大多都是外单位的。如果问他来军机处干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的,甚至是做交易的。材料表明()A、军机处的严肃性下降B、军机大臣拥有决策的实权C、权利重组引发的正常动荡D、君主的权威受到冲击7“、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的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不能反映()A、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B、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D、帝国时代的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8、古希腊各城邦在其过境四周,都有一条不可侵犯对神灵界石线,这是各城邦宗教及神的四至,界石之外,是其他城邦神力所辖。这样,在地理上临近的两个城邦间也有着很难逾越的界限,各自维持着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这表明()A、信仰的分歧妨碍了城邦的融合B、独立的宗教信仰孕育了人文精神C、希腊地理环境导致了城邦林立D、城邦自治是民主政体产生的温床9、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们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人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表明苏格拉底()A、公民意识淡薄B、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C、缺乏民本思想D、尚未认识到雅典民主制的进步作用10、清同治皇帝在位时期(1862—1874“”年)被史学家称为同治中兴。这一称呼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A、效法西方进行革新B、进入战后恢复阶段C、进行新式政治改革D、有效遏制列强瓜分1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变的《回乡偶书》说明()A、九二共识已经达成B、两岸关系开始发生了历史性变化C、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D“”、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12、20世纪50年代末,安徽某大学生被分配至东北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又返回家乡务农。据该大学生的经历可以推断出当时()A、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命运前途C、“”左倾错误导致失业严重D、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的需要13、1953年10“月,全国粮食会议作出了在农村实行计划收购、在城市实行计划供应也即统购统”销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