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晚年为何困居西山粪土功名傲视王权宁可食粥不走仕途夏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有清三百年文学之冠冕”,这是文学家的读后感。我们且不急着给这部小说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排个座次,而先来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爱屋及乌,在对着文字哭过笑过之后,产生强烈的愿望要去了解作者曹雪芹?答案不是缠绵曲折的故事本身,也不是故事里人物的活泼灵动,而是曹雪芹的个人魅力使然。几百年来,人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想找寻属于他的故事,宁愿相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曹雪芹自己的写照,认为他也像贾宝玉那样出身世家、突遭厄运而后看透人生。其实,曹雪芹的家族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那么显赫。他在人生顿悟之后最想抛弃的,除了富贵,更是曾经的家奴身份。世代笼罩在阴霾中曹家第一个发迹的人是曹雪芹的远祖曹振彦,满族入关时曹家住的房子就在贡院(今北京建国门内大街)附近,但那里是镶白旗的地盘,而曹家的旗籍是正白旗,为什么会住镶白旗的房子呢?因为一开始曹振彦是镶白旗旗主多尔衮的包衣,就是家奴。顺治即位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并利用权力和弟弟多铎换了旗,由镶白旗旗主变为正白旗旗主,曹家的旗籍也就随之改为正白旗。可是曹雪芹的家族入关前并不是满族,而是汉族,因此入关后真正的身份是正白旗包衣汉军籍。包衣的地位非常低下,在“主奴之分”界限森严的那个时代,曹家既不能担任朝廷部院官员,又不能靠科举出仕,世代都笼罩在包衣奴才的阴霾之中,即使后来家族发达了,到了“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曹雪芹,仍忘不了曾经的奴仆身份。《红楼梦》第七十三回,贾母勒令查家奴聚赌事,查出为首之一便是迎春的奶妈,曹雪芹这时借贾母之口说出一段惊人之语:(贾母道)“你们不知,大约这些奶子们,一个个仗着奶过哥儿姐儿,原比别人有些体面,他们就生事,比别人更可恶,专管挑唆主子护短偏向。我都是经过的。要拿一个作法,恰好果然就遇见了一个……”可能很多人只看字面意思就一带而过了,可是只要深虑一下,不由得产生触目惊心之感。整部《红楼梦》,贾母从未以如此郑重而严厉的态度呵斥和评价过哪一类人,曹雪芹让这样一个大家族中具有绝对权威的“老祖宗”对一个下人大动肝火到底是为什么呢?如果我们知道,曹家发家其实全都因为曹雪芹的曾祖母、曹玺的妻子,曾经是康熙的奶妈,再想想贾母的话,就会明白曹雪芹的真正用意了。自己的曾祖母就是奶妈,而家族世代因袭的荣华富贵皆由此而得,却在作品中对奶妈作如此评语者,舍曹雪芹其谁?正如脂砚斋的批语中说的:一部《红楼梦》,全是自悔。舍得一切换自由从曹玺到曹寅、曹颙(读yóng),再到曹雪芹的叔叔曹頫(音同“府”),曹家已经是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江宁即现在南京,织造即清代负责督办织造宫廷丝织品的官员),受康熙恩宠近60年。康熙六下江南,四次均住在曹家。曹雪芹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富贵大家。家族变故突然到来。雍正五年(1727年)底,曹頫正因亏空离职受审,雍正却又接到密报,说曹頫正在转移家财,这一雪上加霜之举终于使天颜震怒,下令抄家。14岁的曹雪芹亲眼目睹了一场白日抢劫。封条一贴,家中饲养的动物全部要饿死,年轻女子都要被迫解衣搜身,无论走到哪里,亲戚朋友皆不敢相留,又有无赖奸人借机恐吓,挟取钱财,其种种苦状难以尽数。曹頫因还不上“欠银”被革职并枷号示众,其实这些欠银也都是为历次接驾等皇家事宜所欠,但曹家的显贵姻亲中没有一个肯代还欠银。而最令曹雪芹痛心的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姐妹、侍女们从此骨肉分离,飘零尘世。这场巨大的变故让曹雪芹看穿了“天恩”和“骨肉人伦”的真相。雍正六年(1728年)后,曹雪芹回到北京,与祖母、寡母和曹頫妻儿住在了广渠门外崇文门内、原系曹家产业的蒜市口四合院中,从此开始与普通市民交往,并对他们的疾苦抱以深切的同情,《红楼梦》中一些下层百姓的形象就源自于此。曹雪芹心仪阮籍,为自己取字“梦阮”,对虎狼官吏以白眼相向。乾隆十年(1745年)到十五年(1750年),他在北京詹云坊石虎胡同的宗学(专收宗室子弟的学校)里担任老师,每月12斗米和几两银子当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