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兰州市安宁区万里小学赵娟730070[摘要]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它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直觉性、综合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是语感的主要特点。在生本教育理念下,通过合作、探究、感悟加强朗读,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促进语文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关键词】生本情景生活朗读合作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可长期以来,语文成为教的最多,而效率较低的一门学科。整个教育离开了学生主体,不依靠学生的本能,而去教学生本能就会的东西。由此产生了教育的困境——灰色的课堂。语文课上教师片面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让学生去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即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生本教育理念,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将需要或能够托付给学生的教育,不加太多的修饰和框架交给学生。这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更关注生命,关注状态,重视学生的感悟,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学”改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我认为小学生的语感培养应通过如下的途径:一、创设情境,培养语感。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往往用“情”去朗读。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貌。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人民群众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使学生把握准文章的情感基调,对总理的敬佩、怀念、感激自然而然流露在学生的脸上,与文本对话后,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倾吐,由总理一夜的工作推及总理的一生,再吟诵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总理的生活是那么简朴,工作是那么劳苦,继而抒发出对周总理的热爱。学生自然而然的融情于读,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二、联系生活,培养语感。叶圣陶老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如何让学生通过“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一句来体会母亲工作的艰难,继而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震耳欲聋”的意思。质疑:一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能是“震耳欲聋”吗?当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想捂住耳朵,有的说想停下手头工作,也有的说想逃离此地,我反问,此时的母亲能吗?她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了多久?从学生的思考的表情中,我知道学生体会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三、通过对比,培养语感语言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比较,反复琢磨,培养语感,达到“意会”。如《慈母情深》中“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我提问,哪一幕让你的心和作者一样为之一颤?“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跳入了学生的眼帘,学生想象母亲过去与现在的模样,通过对比,看出母亲现在由于长期辛劳工作,已没有往日俊秀的模样,变得憔悴不堪,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读这句话时,感情真挚。四、诵读内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