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蚌埠五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分值:150分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先贤之声传颂千年,至今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书“”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现代问题,为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修身应言忠信,行笃敬,接物“”“”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处事应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传统书院经千年锤炼的中国智慧,用岁月的厚重重新唤起我们的文化记忆。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是有根、有传统的。传统书院不仅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以其新的形式焕发出青春活力。信息化时代,古老的书院如何返本开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不应只是存放在博物馆展柜里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它更应当是扎——根在现实土地上的参天古木年轮雕刻着历史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文脉因人而兴,亦因人而系。要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大家的用心呵护。目前,各地书院正在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与尝试国学论坛、新生会讲、经典诵读、课外拓展、网络传播……“目前,有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书院在与其它文化生命体交流互动、相谐相生的过程中,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生态体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是以文化人的精神瑰宝,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千年书院经时光打磨,其长久而永恒的智慧仍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守住书院根脉,呵护书院历史,激活书院文化,古为今用,去芜存菁,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无限风采与永久魅力。(摘编自《书院精神为现代人撑起心灵的绿荫》)材料二山林蔚秀,清溪湛湛,登上钟灵毓秀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可见枝叶掩映的白鹿洞书院,经几百年岁月打磨,依然氤氲着书卷墨者。白鹿洞最早因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豢养白鹿而得名。1179年,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惜,向朝廷呈报修复书院。朱熹的设想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但他依然坚持己见,自任洞主,制定教规,聘师聚徒,“”划拨田产,苦心经营。鹅湖书院朱陆之辩后,朱熹还曾邀请心学大家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升堂讲学,并请人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镌刻入石。不仅如此,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为后世诸多书院效仿,影响深远。李宁宁教授评价道:《揭”示》是对儒家精神和教育思想的高度凝练,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如今,在书院的朱子祠中依然可见清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为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为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此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此为接物之要。言简意赅的书院学规,凝聚了书院教育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儒家教育以明”人伦为根本目的的价值旨归。“《揭示》是白鹿洞书院的灵魂,是后世学校教育的参考榜样。在五条要求中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只有一条谈及做学问,这在当时科举既成终南捷径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宝贵的。白鹿洞书院研究员闵正国表示。书院之宝贵精神向来不拘于一院,其影响力可突破地域甚至国界的限制。据《利玛窦书“信集》所记,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在书信中多处提到白鹿洞书院,他们待我十分客气与敬仰,”对人生等重大问题常和我辩论,并与时任白鹿洞书院院长章潢结为好友。《揭示》不仅在中国书院发展中意义重大,对朝鲜、韩国、日本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整个东亚儒文化圈中,白鹿洞书院传承与彰显的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是一国之财富,更是可供其它国家共同分享的富矿。至今在日本与韩国的乡校,仍有悬挂和集体吟诵《白鹿洞书院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