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格局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九下第3课)巴黎和会(1919年)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操纵者克里孟梭(法)、劳合·乔治(英)、威尔逊(美)条约(时间、内容)《凡尔赛和约》1919年签订。内容: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对世界的影响1919-1920年,协约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和《凡》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国际联盟1920年成立,由英法控制。华盛顿会议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条约(时间、国家、内容)《九国公约》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对中国的影响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对世界的影响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凡—华体系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华体系。评价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二、冷战中的对峙(九下14课)冷战政策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时间1947年3月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行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美苏争霸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占优势,苏处劣势。事件: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美苏争霸达高潮。美处劣势,苏占优势。事件:1979年12月苏联出兵阿富汗。80年代美占优势,苏处劣势。事件: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九下15课)世界政治格局一超多强,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1、地区冲突2、民族矛盾3、宗教纷争4、霸权主义干涉典型事件:科索沃战争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九下16课)世界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影响①(优点)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不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影响1、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2、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3、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4、促进了经济的调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