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联考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史料记载“:周武王所封弟子同姓者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西周后期被破坏的主要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礼仪制度2.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A.宗法观念逐渐淡化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D.分封制度走向崩溃3.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4..秦代只设置郡县制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加强C.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D.地方实权的扩大5.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是A.按军功选官B.按门第选官C.科举考试选官D.按品德选官6.“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A.推翻旧制B.正确决策C.削弱皇权D.分权制衡7.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A.秦朝实行郡县制B.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C.北宋设文臣知州D.明朝实行三司分权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9.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A.已经威胁到皇帝权力B.拥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D.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10.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打击了贵族政治B.推动了社会转型C.有利于中央集权D.建立了官僚政治11.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A.小国寡民B.城邦政治C.民主政治D.轮番执政12.“《十二铜表法》规定: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上述规定A.适用于罗马帝国的各族人民B.解决了家庭财产纠纷C.掺杂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D.体现了平等的思想13.“罗马法中的人格指权利义务主体。黑格尔认为,罗马的人格权不是人本身的权利,至多”“”不过是特殊人的权利。这里的特殊人是指A.奴隶B.罗马妇女C.罗马公民D.罗马居民14.“在英国,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利,己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材科中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源是A.专制王权阻碍了社会发展B.责任内阁制的确立C.工业革命的推动D.议会改革的结果15.“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上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B.为官清廉,虚心纳谏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D.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16.独立后的美国用联邦制代替邦联制的目的是A.扩大各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