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联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史载: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A.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B.宗法制度并不成熟C.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D.世袭制度并不严密2、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晋国是姬姓封国B.秦燕两国可以通婚C.晋宋两国可以通婚D.晋燕两国可以通婚3、在周代的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王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守西周的分封制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5、西汉人严安说:“秦灭六国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B.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应予以彻底否定C.秦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D.秦的统一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6、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此大臣主张()A.分封制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D.皇帝制7、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司法权C元朝时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分别管理军事和宗教事务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8、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C.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9、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品行、才学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10、监察制度是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表述正确的是()A.秦朝的太尉负责监察B.谏议制度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C.元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D.三省六部制下负责监察的是门下省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A.秦朝推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C.北宋文官任知州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12、从秦二世时赵高指鹿为马,到宋代童贯统辖禁军,再至晚清李莲英飞扬跋扈,宦官乱政问题一直很严重。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出中国古代()A.专制皇权放大B.官僚缺乏监督C.宦官职权扩大D.监察制度弱化13、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看到“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向皇帝请旨)……述旨(口述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达皇帝旨意)。”这说明军机处()A.实权很大,使皇权受到限制B.机构简单,行政效率低C.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D.是决定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14、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三个异姓贵族取代姬姓晋国)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标准,这反映出司马光认为()A.礼制的破坏是当时历史分期的重要标志B.三家分晋是历史的进步C.三家分晋宣告分封制结束,封建制确立D.应该维护西周的分封制15、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