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析年12月9日,天津静海中学和长治六中教师共同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会后,双方认真地进行了说课,评课。我和我校牛刚毅老师及天津静海中学王静老师分别在高一年级207、211、209班讲了同一节课——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七节《超重与失重》。一、本节课的地位1、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七节。它是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的一节,教材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I级要求。模型来源于生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阅读教材——失重和宇宙开发,小实验——观察失重现象。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视重,实重等知识的综合运用。2、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条件;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观看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的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的良好习惯。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决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教学难点:应用牛动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失重的原因。二、教学设计:本课将以探究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通过创设情境、由问题引入思考,使学生从态度、情感上体验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思想理念,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1、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想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2、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实验,并作定量分析,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展示网络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多媒体便于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3、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学的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如引导学生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4、实验法: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好办法,因而开始就引入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5、小组讨论法:通过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三、教学流程《超重与失重》教学中,我首先从学生有亲身感受的一些生活现象导入,诱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紧接着,我按照认识事物的程序,三个“w”的顺序,同学生一道学习超重和失重知识。1、what?(什么是超重和失重?)此部分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自学,引导他们自己逐步得出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when?(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在知道了“what”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我又启发学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的运动情况,从而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取新知识。3、why?(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由结果反推原因,由结论导出条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演绎推理,从而提高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能力。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学了超重和失重的相关知识后,我再引导学生去解释课前所列举的一些物理现象。学生在解释这些现象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超重和失重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视频演示电梯、太空中的超、失重现象,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热爱科学的崇高情感。最后,我又组织学生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适时地设置一些障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通过思考、交流,更深刻地领会超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