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题目: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心律失常讨论组员:汪同旋、卫微、田红妮、刘邓、周鸿丽、周琴、樊迪讨论形式:分别将心肌的三个电生理特性与心律失常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即分为了三个板块。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一、兴奋性(excitability)(一)决定兴奋性的因素2、RP或最大复极电位与TP之差该差值小→兴奋性↑,反之则↓。1、离子通道的性状1)备用状态,兴奋性正常2)激活或失活状态,兴奋性↓或消失(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1、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ERP):指AP从0期除极至复极-60mV,强刺激也不能再产生AP的时期。包含:1)绝对不应期:AP0期复极-55mV强S→无任何反应;原因INa处于失活状态2)局部反应期:AP复极-55-60mV强S→局部去极化,不能产生AP;原因少量INa通道复活,其开放不足以引起AP.2、相对不应期(RRP):AP复极-60~-80mV阈上S→AP,兴奋性在恢复,仍<正常。3、超常期(SNP)AP复极-80~-90mV阈下S→AP,兴奋性>正常.因Na+通道基本恢复,MP<正常,与TP差值小注:在RRP&SNP中产生的AP均<正常.慢反应细胞:复极后不应状态;不存在超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局部反应期(三)兴奋性变化的特点与神经或骨骼肌细胞相比,ERP特别长,一直持续至机械反应的舒张早期。1、意义:使收缩与舒张交替进行,不发生强直收缩,保证射血。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extrasystoleandcompensatorypause)概念: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提早出现的异位心搏。可见于正常人,往往与精神紧张和吸烟等有关;•临床意义: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早搏。亦可见于各种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心导管检查及服用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时。轻者可有心跳间歇和停顿感,重者引起心悸、气短、乏力和心绞痛。听诊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一,冲动形成异常(1)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2)异位心律: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主动性异位心律:①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②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房室折返性、室性);③扑动、颤动(心房、心室)。二,冲动传导异常(1)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2)病理性:①窦房传导阻滞;②房内传导阻滞;③房室传导阻滞;④束支或分支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或室内阻滞。(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心律失常原因:(一)生理性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进食、体位变化、睡眠。吸烟、饮酒或咖啡、冷热刺激等。(二)病理性因素1、心血管疾病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垂体功能减退症、嗜铬细胞瘤等。3、代谢异常:如发热、低血糖、恶病质等。4、药物影响:拟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药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经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5、毒物或药物中毒:如重金属(铅、汞)中毒、食物中毒,阿霉素中毒等。6、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等。7、麻醉、手术或心导管检查。8、物理因素:如电击、淹溺、冷冻、中暑等二、自动节律性(自律性)(autorhythmicity)概念:指组织、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特殊传导系统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一。正常起搏点(normalpacemaker):潜在起搏点(latentpacemaker):窦性心律(sinusrhythm):异位起搏点(ectopicpacemaker):衡量指标:自动兴奋频率(一)心脏的起搏点2.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控制的机制:①抢先占领(capture)②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suppression)心率失常与自律性的联系自律性:部分心肌细胞能有规律地反复自动去极(由极化状态转为去极化状态),导致整个心脏的电-机械活动,这种性能称为自律性。具有这种性能的心肌细胞称为自律细胞。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受下列因素影响:①最大舒张期膜电位;②阈电位;③自动去极的坡度。1、自律性增高、异常自律性与触发活动致冲动形成的异常:具有自律性的心机细胞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改变或其内在的病变使其自律性增高,导致不适当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