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及疫苗狂犬病及疫苗狂犬病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狂犬病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hydrophobia):是):是狂犬病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死亡率几乎病兽咬伤而感染。死亡率几乎100%100%。。狂犬病毒狂犬病毒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病原学病原学A.病毒的子弹状外形;B.蜂窝状核衣壳(RNP);C.病毒外表面双层脂质突起狂犬病毒狂犬病毒形态子弹状,一端圆形,另一端平凹,宽75-80nm,长140-180nm。核酸:-ssRNA。衣壳:螺旋对称排列。包膜:M2蛋白(内层);脂蛋白(主要成分);刺突:与病毒的感染性、血凝性和毒力等相关。结构结构结构病毒主要编码5种蛋白:糖蛋白(G)、核蛋白(N)、聚合酶(L)、磷蛋白(NS)和膜蛋白(M)。•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决定了病毒具有嗜神经性,产生中和抗体有保护作用;•核蛋白抗原,是荧光免疫法检测的靶抗原,有助于临床诊断。狂犬病病毒的动物感染范围较广,主要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自然感染与传播。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中增殖时,可以在胞质内形成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20nm~30nm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Negribody)。通过检查动物或人脑组织标本中的内基小体,可以辅助诊断狂犬病。培养特性Negribodyofrabiesvirusininfectedneuron(intra-cytoplasmic)内基小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嗜酸性小体,大内基小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嗜酸性小体,大小为小为11--20um20um,一般在,一般在55--10um10um之间,见之间,见于于胞浆内任何部位或树突中,可有一个或多胞浆内任何部位或树突中,可有一个或多个,其形状与所在部位有关。包涵体所在细个,其形状与所在部位有关。包涵体所在细胞可无明显病变,或可仅有尼氏体减少。胞可无明显病变,或可仅有尼氏体减少。病原学来源于世界各地的狂犬病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不同。根据病毒表面糖蛋白G的抗原性差异,狂犬病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包括:糖蛋白G:病毒表面,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核蛋白N:病毒核心,属特异性抗原,能够以核蛋白(RNP)的形式诱生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应答,但刺激机体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抗原性狂犬病毒的血清型狂犬病毒的血清型11、血清、血清11型:典型的狂犬病毒株,犬类传播。型:典型的狂犬病毒株,犬类传播。22、血清、血清22型:型:LagosLagos蝙蝠株,分离自尼日利亚蝙蝠株,分离自尼日利亚和中非共和国。和中非共和国。33、血清、血清33型:型:MokolaMokola病毒株,分离自尼日利病毒株,分离自尼日利亚田鼠亚田鼠44、血清、血清44型:型:DuvenhageDuvenhage病毒株,分离自南病毒株,分离自南非狂犬病人非狂犬病人55、血清、血清22型:型:EBL1EBL1蝙蝠株,分离自乌克兰蝙蝠蝙蝠株,分离自乌克兰蝙蝠66、血清、血清22型:未定型株,分离自乌克兰蝙蝠型:未定型株,分离自乌克兰蝙蝠病原学野毒株(wildstrain)或街毒株(streetstrain):从自然感染的动物体内分离到的病毒。固定毒株(fixedstrain):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代后,病毒对家兔致病的潜伏期可以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传代至50代左右时,潜伏期可由原来的4周左右缩短为4天~6天;但继续进行传代,潜伏期不再缩短。这种变异的狂犬病病毒被称为固定毒株(fixedstrain).其重要特点:是对家兔的致病性增强,对人或犬的致病性明显减弱;并且从脑外途径对犬进行接种时,不能侵入脑神经组织引起狂犬病。变异病毒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60℃经30min或100℃2min即可灭活。易被紫外线、甲醛、强酸、强碱、乙醇、乙醚等灭活。肥皂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去垢剂亦有灭活作用。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病原学抵抗力传染源传染源•发展中国家主要传染源是病犬,由病犬传播者发展中国家主要传染源是病犬,由病犬传播者约占约占80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