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温州医学院江凌翔•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病原学基本病理改变•1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3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病毒自然扩增易感人群人畜共患疾病(zoonoses)流行病学传染源家畜、家禽和鸟类;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传播途径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可经蚊或蚊卵越冬—长期宿主。造成蚊一动物—蚊的不断循环。易感者普遍易感,免疫力持久,多为隐性感染1:1000-2000。10岁以下(2-6岁)儿童多见(80%)。(四)流行特征•1.流行地区:东南亚、太平洋地区•2.发病季节:在热带地区无季节性,温带和亚热带集中在7、8、9三个月。•3.发病形式: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临床表现潜伏期4—21日,平均10—14日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初期极期恢复期初期•典型乙脑初期(1-3天)急起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可有颈强直及抽搐极期极期(4-10天)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主要表现: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极期高热体温>40℃,7-10天或达3周,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极期意识障碍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的1-2天,多在3-8天出现。抽搐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极期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严重的症状,主要的死因。中枢性为主—呼吸节律不均和幅度不均,如双吸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等。外周性呼衰竭—先快后慢,呼吸减弱,但呼吸节律整齐混合型中枢及外周呼吸衰竭同时存在。极期•由颅内压增高引起者尚有颅高压的其他症状•①面色苍白、剧烈头痛,②喷射性呕吐,③血压升高,④脉搏变慢,⑤呼吸变深而慢或节律不整,⑥意识迅速改变,⑦瞳孔改变,⑧反复抽搐,⑨视神经乳头水肿,⑩小儿前囱高度膨隆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瞳孔大小和形态变化锥体束病理反射征阳性,瘫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颅神经受损高热抽搐呼吸衰竭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及时处理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好转,—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重者例外)血象:WBC(10-20×109/L),N〉升高CSF:呈病毒性脑炎改变,病初1-3天脑脊液可正常实验室资料血清学检查: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病后4天可出现,2周达高峰),有助早期诊断。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抗体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第一周内死亡患者脑组织鉴别诊断其他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乙型脑炎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的鉴别•3、其他病毒性脑炎•可由单纯疱疹病毒(多为I型)、柯萨奇病毒(A9、B1-6)、埃可病毒(4、6、9)、脊髓灰质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其他疱疹病毒、尼派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与乙脑相似。确诊有赖于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分离。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治疗一般治疗:病人住院隔离,防蚊。昏迷护理。保护角膜。昏迷抽搐防护舌咬伤。水电解质平衡与能量供给高热抽搐呼吸衰竭对症治疗预防控制传染源防蚊、灭蚊、预防接种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或地鼠肾细胞减毒活疫苗。抗体阳转率85%-100%,保护率85%-98%。6月-12月婴幼儿为主要接种对象。初种2次,0.5ml,隔1-2周。初入疫区进行初种。流行前一月完成接种•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乙脑病毒携带者•C.乙脑患者•D.蚊虫•E.野鼠•答案:A•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是•A.补体结合试验•B.血凝抑制试验•C.中和试验•D.特异性IgM抗体检测•E.病毒分离•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