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应用技术学习情境六微生物检验技术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说课内容微生物的危害饮用水和空气中微生物的卫生标准及检测12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任务1微生物的危害内容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1微生物代谢物与环境污染微生物代谢物与环境污染2内容1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使藻类和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以湖泊、水库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水体富营养化特征:DO先↑而后↓;C、N、P含量↑;藻类由硅藻占优势变成由绿藻、蓝藻占优势;透明度↓。这种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在湖泊等内陆水体可形成水华(又称水花);发生在海洋可形成赤潮(又称红潮)。一、富营养化的形成和影响因素高山、极地湖泊的高山、极地湖泊的富营养化大多属于富营养化大多属于天然的富营养化。天然的富营养化。人为的水体富营养人为的水体富营养化是在人类活动的化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的水体影响下发生的水体生态演变。生态演变。1.1.富营养化的形成富营养化的形成((11)营养物)营养物质氮、磷质氮、磷————限制因子。限制因子。((22))季节与水温季节与水温((33))光照光照2.2.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目前一般采用的富营养化指标:水体含氮量大于0.2~0.3mg/L,含磷量大于0.01~0.02mg/L,生化需氧量大于10mg/L,细菌总数(淡水,pH7~9)达105个/mL,叶绿素a(藻类生长量的标志)大于10mg/m3。二、引起富营养化的优势藻类微型藻类微型藻类海洋中现已查明的有60多种——裸甲藻属、膝沟藻属、多甲藻属的种类。湖泊中以蓝细菌为主。常见的有:微囊藻属、鱼腥藻属、束丝藻属和颤藻属。由于占优势的浮游藻类所含色素不同,使水体呈现蓝、绿、红、棕、乳白等不同颜色。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水体的溶解氧急剧下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危害自然景观•危害人体及其它生物的健康四、富营养化的防治1、外环境控制措施(截外源)(1)工业:加强排污总量控制;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硝化—反硝化脱氮,化学混凝沉淀除磷,氧化塘除氮、磷)。(2)农业:减少化肥使用量,加强农家肥使用的宣传力度,并做好肥料的贮存和施用工作;建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四、富营养化的防治1、外环境控制措施(截外源)(3)生活:实行合成洗衣粉含磷量的限制。(4)水体周围:建立良性生态平衡,包括建立水体周围的缓冲林带;保护水体周围及上游的森林植被,防止营养物质的过多流失。如湖边应保证有2km~5km的湖滨保护带,带内严禁新建污染企业和从事有污染的活动。带内土地应当退地还湖。2、内环境控制(除内源)(1)生物法:细菌、真菌、噬藻体等杀藻剂每月投入1~2次;养殖藻类和水生植物并定期收获;养殖食草性鱼类、贝类。(2)药物除藻法:CuSO40.1~0.5mg/L(杀藻而不能除气味)、漂白粉0.5~1mg/L(既杀藻又除气味)、明矾(主要除蓝藻)。适用于小范围水体,用于藻类刚开始繁殖时,装袋拖挂于船后或直接喷洒。药剂用量最好经试验确定。2、内环境控制(除内源)(3)充氧曝气法:利用机械搅拌或强力通气破坏湖中的分层现象使湖水混合,可收到较显著效果。常用于较深的水体。(4)凝集沉淀法:加Fe盐、Al盐及粘土矿物与磷结合成不溶物沉淀2、内环境控制(除内源)(5)底泥挖掘法:将沉淀于底泥中的磷除去,消除二次污染机会。(6)稀释冲刷法:加贫营养水稀释或用贫营养水进行换水冲刷,这是最快速的手段。(7)深层排水法:一般深层的营养盐比表层的多,排掉深层的水可带走很多营养盐类。内容2微生物代谢物与环境污染一、微生物毒素与食品污染1.细菌毒素2.放线菌毒素3.真菌毒素4.藻类毒素1.细菌毒素可分为内毒素与外毒素。内毒素是微生物细胞的组分,通常为细胞壁的某一成分,只有当菌体裂解或融溶时才能释放。外毒素由微生物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面。毒力强于内毒素,但不耐高温。常见的外毒素有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霍乱肠毒素、肉毒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1)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是一种极强的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和肌肉的连接处及植物神经末梢,导致肌肉收缩不全和肌肉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