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是个体患病后对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发热、疼痛、呼吸困难、咳嗽与咳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是健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提出护理诊断的一项重要依据。学习目标•掌握常见症状的护理评估要点。•熟悉常见症状的护理诊断。•能正确认识常见症状在建立准确的护理诊断中的作用。•具有根据常见症状提出护理诊断的能力。第一节发热案例引导•1、该患者出现的是何种热型?•2、该患者目前有哪些护理诊断?知识整合(护基)•1.呼吸(R):成人16~20次/分,儿童30~40次/分,儿童的呼吸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逐渐到成人的水平。呼吸次数与脉搏次数的比例为14∶。2.体温(T)腋下36--37°C3.脉搏(P)婴幼儿130~150次/分,儿童110~120次/分,正常成人60~100次/分,老年人可慢至55~75次/分,新生儿可快至120~140次/分。4.血压(BP)理想血压为120/80mmhg•发热:又称发烧。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正常人体温状况•相对恒定•不同部位会有差异•腋下36~37℃平均36.5℃•口腔36.3~37.2℃平均37℃•直肠36.5~37.7℃平均37.5℃.•年龄、性别、运动、饮食、药物等内外因素会影响体温变化,但不会超过1℃.女性生理期体温变化•月经正常的情况下,女性排卵期是从下次月经第一天开始算,倒数14天为排卵日,排卵日的前5天和后4天加一起成为排卵期。发热病因与发病机制护理评估护理诊断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一)常见病因1、感染性发热(主要)提问:哪一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最为常见?2、非感染性发热免疫性疾病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某些皮肤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二)发病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最主要因素)外源性致热源: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等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阈)上升,2、非致热源性发热一、发热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体温调节中枢温阈上升白细胞代谢增加肌肉运动皮肤血管、竖毛肌收缩产热增多散热减少发热(二)发病机制为什么会发热?二、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评估询问有无传染病密切接触史、饮食不洁史、手术史及相关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甲亢、皮肤病病史等•1.发热分度•(口腔)(二)身体状况评估(二)身体状况评估2.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发热对病人的影响体温每升高1℃,心率增加18次/分;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便秘和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头痛、头晕、嗜睡、谵语和幻觉等神经系统症状。出汗是一种速效的散热反应,但大量出汗可造成脱水,甚至循环衰竭,应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常见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不规律则热3、热型概念:将发热病人的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再把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状称为热型。(二)身体状况评估稽留热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临床意义:•伤寒高热期•大叶性肺炎弛张热弛张热:又成败血症热型。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超过2℃,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临床意义: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间歇热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临床意义:•疟疾•急性肾盂肾炎不规则热不规则热:体温变化无一定规律。临床意义:•结核•癌性发热•风湿热补充:波状热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临床意义:•布鲁菌病补充:回归热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骤然升高,如此规律性交替出现。临床意义:•回归热•霍奇金病•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