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骨伤科发展简史第二章损伤的分类第三章损伤的病因病机第四章损伤及骨病的症状第五章六诊第六章骨伤科临床检查一、骨伤科概念二、发展史骨伤科发展简史第一章中医骨伤科概念: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人体皮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的损伤及疾病防治的一门学科。骨伤科发展简史:一、骨伤科的渊源二、骨伤科的萌芽三、骨伤科理论的初步形成四、骨伤科临床医学的进步五、骨伤科的繁荣与发展六、骨伤科的兴盛与提高七、骨伤科的厄运与危急八、骨伤科的新生与空前发展一、骨伤科的渊源(远古_公元前21世纪)1发明了人工取火2发现了外用药3发现并使用简单的医疗工具4发现并使用简单的治疗方法二、骨伤科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夏、商、周)1夏代发明了酿酒,这是医学史上的重大创造,洒是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用以止痛,这对处理创伤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2商代的伊尹创制了汤液,这是医药发展史上的一次跃进,标志着复合方剂的诞生,大大提高了药物疗效,对创伤施行内治具有广泛的作用。3商代达到青铜器的全盛时期,青铜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医疗工具,砭石逐渐被金属的刀、针所代替,这是我国针术的萌芽,也是骨伤科应用原始医疗工具的开始。4周代,出现了专门的医生职业,使医学从巫术中解脱出来而独立,医学本身也出现了分科专业化。三、骨伤科理论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一公元221年战国、秦汉时代)1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发掘的医学帛书,表明了当时骨伤科技术的进步。《五十二病方》载有52种病,共103个病名,涉及内、外、骨伤、妇、儿五官诸科。还载录中药247种,方剂283首,其中治伤方17首。《五十二病方》中应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这是世界上应用水银于外伤科的最早记录。三、骨伤科理论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一公元221年战国、秦汉时代)(續)2《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基础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如《灵枢·经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的描述。3“”西汉初期,名医淳于意留下的诊籍记录了两例完整骨伤科病案:一则是堕马致伤;一则是举重致伤。西汉中期《居延汉简》“”的折伤部记载了创伤骨折的治疗医案。四、骨伤科临床医学的进步(公元221—960年魏、晋、隋、唐、五代)1骨伤科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晋·葛洪著《肘后救卒方》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口腔内整复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颞颌关节脱位整复方法,直至现在还普遍沿用。2南北朝时期,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书,对金疮和痈疽的诊治有较详尽的论述。四、骨伤科临床医学的进步(公元221—960年魏、晋、隋、唐、五代)3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探求诸病之源、九候之要,为我国第一部病理专著,该书巳将骨伤科病,列为专章。4唐·孙思邈著<各急千金要方》(公元640年),在骨伤科方面总结了补髓、生肌、坚筋、壮骨等类药物,介绍了人工呼吸复苏、止血、镇痛、补血、活血化瘀等疗法。5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公元841—846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五、骨伤科的繁荣与发展(公元960—1368年宋元时期)1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对骨折、脱位的整复手法和固定技术有所创新。是世界上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的第一人。2宋代医家王怀隐等编的《太平圣惠方》,“”对骨折提出了补筋骨,益精髓,通血脉的治疗思想。3宋代法医学家宋慈著《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六、骨伤科的兴盛与提高(公元1368—1840年明清时期)主要著作有王肯堂著《证治准绳》、钱秀昌著《伤科补要》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沈金鳌著《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等,其中代表性的为薛己著《正体类要》。七、骨伤科的厄运与危急(公元1840—1949年)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医学务受摧残,骨伤科面临危机。2.1941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总长汪大燮即主张废除中医中药。3.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