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李红专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口腔科的医院感染主要是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可直接来自其他病人,医务人员等,或通过病原携带者污染医院环境而间接引起病人发生感染。外源性感染可呈爆发性。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通过加强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宣传教育得到预防和控制的。口腔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口腔科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有报道称在手机上分离出了乙型肝炎病毒(HBV)、艾滋病病毒(HIV)等,手机等口腔器械无疑是口腔临床上造成交叉感染最具危险性的器械之一。•现在,口腔科开展的诊疗项目越来越多,且大多是侵入性操作,口腔诊疗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性已日趋突出。•口腔科医院感染受到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口腔科门诊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人员流动性大•侵入性操作多•特殊器械消毒难度大口腔科门诊人员流动性大口腔科门诊由于病人多,流动性大,易发生医院感染。这些病人除患口腔疾病外还可能患有传染病、慢性病,或是病原的携带者,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极易发生交叉感染。侵入性操作多口腔科许多治疗措施带有创伤性,并常伴随大量飞沫。如开髓、牙体制备、根管治疗、洁治等。消毒隔离工作稍有松懈,病原体就很容易经病员的血液、飞沫、医疗器械、医务人员的手造成严重的交叉感染。特殊器械消毒难度大涡轮手机、吸唾器、洁牙机手柄等结构复杂、腔隙多,不易清洗消毒,尤其是涡轮手机在停止转动的一瞬间,机头部位的空气成负压状态,可以导致病人口腔中的唾液、切割碎屑、血液等回吸入手机内部,当再次使用时,回吸物质可随转动喷出的水雾进入患者口中,造成交叉感染。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口腔科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任务。口腔科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区域划分明确,布局合理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执行器械消毒、灭菌程序重视手卫生加强管理,监督落实灭菌效果的监测建筑布局•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加强无菌操作口腔科医护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医疗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时戴口罩,必要时戴防护镜。为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戴一次性无菌检查手套。诊室设感应式洗手盆,可以防止洗手时的二次污染。诊疗前,要求病人用含漱剂漱口,减低细菌经血液、唾液、气雾播散的机会。复杂的拔牙手术进行口周消毒并铺手术巾,术者戴灭菌手套。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程序•器械消毒灭菌按照“初洗-酶泡/超声清洗-消毒/灭菌”的流程进行。我们先对器械进行初洗,将器械表面明显的血液、组织碎屑等清除干净;然后将器械置于超声波器械清洗器内加热到40℃左右震荡20min后再清洗,流动水冲洗干净,干燥(烘干),质控(检查器械的洁净度、性能),包装(用专用消毒盒装载或使用纸塑包装、封口,标记消毒日期及有效期),压力蒸气器灭菌。•不能耐热耐湿的器械、物品等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2%戊二醛浸泡10小时,用前灭菌蒸馏水冲洗干净)。重视手卫生•口腔科诊疗中使用手套不能代替认真洗手,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在诊疗过程中手套可能被刺破而致医生的手接触污染物,而口腔科则多为侵入性操作,如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可使手细菌移位而导致病人感染。规范的洗手和常规戴手套是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对手卫生也作了详细、具体的要求。加强管理,监督落实•加强口腔科医护人员规范化操作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严格实行“器械一人一用一高压灭菌”。器械配备充足,避免因器械数量不足难以周转而缩短消毒时间甚至未消毒重复使用现象的发生。手机采取集中收集、供应,专人养护、灭菌的方式。管理人员不定期抽查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情况。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医疗机构应当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