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概念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如传染病疫情、群体性疫病、重大食物中毒等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事件。传染病疫情一、何谓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立克氏体、螺旋体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性传染病特点流行性反复性突发性二、我国目前法定的传染病乱传染病=39种丙类=11种乙类=26种甲类=2种鼠疫霍乱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风疹···(前五位)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前五位)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控制重点环节疾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ΩΩΩΩ感染链•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一、控制传染源患者传染源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预防病原体扩散:٭1对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在传染期间进行隔离与治疗。٭2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原则上不设陪护。٭病情需要时,陪护人员应做好防护。二、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阻断传播途径消毒消毒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消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消毒在预防传染病中的作用•在预防传染病上,消毒的作用在于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原体的传播,从而保护人和动物免受病原体的危害消毒•疫源地消毒•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预防性消毒•在没有明显的传染源存在时,对可能会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1.擦拭消毒法2.浸泡消毒法3.熏蒸消毒法4.喷雾消毒法化学消毒剂根据其对病原微生物杀灭能力,可分为•高效消毒剂杀灭一切微生物•中效消毒剂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繁殖体•低效消毒剂杀灭繁殖体和亲脂病毒常用消毒剂1.戊二醛2.过氧乙酸3.含氯消毒剂4.乙醇5.碘伏戊二醛•适用范围•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消毒方法:浸泡•将清洗晾干的待消毒处理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一般20-45分钟,取出后用灭菌水冲洗干净后擦干。•注意事项•戊二醛对碳钢制品有腐蚀性,使用前应先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戊二醛对皮肤黏膜有腐蚀性,接触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盛装戊二醛溶液应加盖,并放于通风良好处。戊二醛过氧乙酸•适用范围•耐腐蚀物品灭菌,环境和空气的消毒•消毒方法•熏蒸,喷雾,擦拭,浸泡,喷洒等•注意事项•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金属制品与织物经浸泡消毒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消毒被血液,脓液等污染的物品时,需适当延长作用时间。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适用范围•餐具,物体表面,环境,水,疫源地的消毒。•消毒方法•浸泡,擦拭,喷洒,干粉消毒•注意事项•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用于有色织物的消毒。•用于餐具消毒后,应及时用清水冲洗。•配制粉剂溶液时应带口罩橡胶手套。含氯消毒剂乙醇•适用范围•适用于皮肤,环境表面,医疗器械的消毒•消毒方法•浸泡法和擦拭法乙醇•注意事项•乙醇易燃,忌明火,必须使用医用乙醇,,严禁使用工业乙醇消毒和作为原材料配制消毒剂•对酒精过敏者禁用碘伏•适用范围•手,皮肤,粘膜的消毒•消毒方法•浸泡,擦拭,冲洗•注意事项•应在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消毒时,可根据情况提高药物浓度或延长消毒时间。碘伏影响消毒效果的各种因素1.病原抵抗力2.传播方式3.消毒因子4.消毒对象5.消毒环境6.消毒时间7.实施过程传染病的隔离技术隔离隔离是将传染病人、带菌者,在传染期间安置在指定的地点与健康人群分开,便于治疗和护理。隔离的意义•鉴于任何一种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和流行特征,因此对传染病人的隔离意义在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便于集中治疗,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提高治愈率,以达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1、隔离基本原则•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