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常见症状评估•症状:是在疾病条件下病人对机体功能异常所产生的主观感觉、自身体验或客观病态改变。•广义的症状还包括体征。•体征:病人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异常时的客观发现。多由医生通过客观检查发现(心脏杂音),少数可由患者自行感知(水肿、包块)。•症状是进行疾病调查的线索和问诊的主要内容,也是诊断的依据和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教学目的1、掌握各种常见症状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2、熟悉各种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3、了解各种常见症状的伴随症状及诊断提示第一节发热第一节发热【【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1、、熟悉熟悉发热概念、病因发热概念、病因•22、、掌握掌握发热的临床分度发热的临床分度•33、、掌握掌握常见热型、临床意义常见热型、临床意义•44、、熟悉熟悉发热的护理评估要点发热的护理评估要点•55、、掌握掌握发热的主要护理诊断发热的主要护理诊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点:11、发热的分度、热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发热的分度、热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22、个体对发热的反应、个体对发热的反应33、发热的问诊要点、发热的问诊要点难点:难点:11、发热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的联系、发热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的联系22、发热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发热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概念•发热发热((feverfever))::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受受致热原致热原作用或体作用或体温调节中枢温调节中枢自身自身功能紊乱功能紊乱,使机,使机体产热增多,散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称为发热。热刺激热刺激热敏神经元兴奋热敏神经元兴奋冷刺激冷刺激冷敏神经元兴奋冷敏神经元兴奋调定体温调定体温37℃37℃骨骼肌紧张、寒战骨骼肌紧张、寒战皮肤血管扩张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反应↑散热反应↑产热反应↑产热反应↑体温恒定在体温恒定在37℃37℃•体温正常范围:腋温:口温:肛温:36~37℃℃36.3~37.2℃℃36.5~37.7℃℃【【正常体温正常体温】】【【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病因病因】1.1.感染性发热:最常见(感染性发热:最常见(50-60%50-60%))各种病原体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或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局部或全身感染。慢性、局部或全身感染。22、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fevernoninfectivefever))((1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吸收热))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手术、烧伤等)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手术、烧伤等)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致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致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22)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33)内分泌代谢障碍)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重度脱水如甲亢、重度脱水((44)皮肤散热减少)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癣、慢性心衰广泛性皮炎、鱼鳞癣、慢性心衰((5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中暑、脑出血、安眠药中毒中暑、脑出血、安眠药中毒等(等(高热无汗高热无汗))((6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发生机制发生机制】1.1.致热源性发热:最主要致热源性发热:最主要致热原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微生物病原体及产物、(微生物病原体及产物、无菌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无菌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又称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坏死因子、干扰素等)下丘脑基础代谢运动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骨骼肌收缩竖毛肌收缩腺体抑制血管收缩产热排汗血流散热体温调定点体温↑内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白介素-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