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畜禽传染病学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ofswine,TGE)2畜禽传染病学一、病性一、病性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肠道疾病。其临床特征为严重腹泻、呕吐和脱水,传播迅速,2周龄以内病仔猪大量死亡,5周龄以上的猪很少死亡,成年猪感染后几乎不发生死亡。3畜禽传染病学二、病原二、病原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及多形性。有囊膜,表面有纤突。目前只有一个血清型4畜禽传染病学二、病原二、病原TGEV可在猪的肾细胞、甲状腺细胞、唾液腺细胞和睾丸细胞及犬和猫的肾细胞中生长,其中最适宜的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可使细胞产生典型的CPE。5畜禽传染病学二、病原二、病原病原对光和高温敏感,阳光下6小时可杀死病毒,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失效。病原在室温或室温以上很不稳定。对各种消毒剂敏感。病原对弱酸性环境不敏感,pH4-8稳定,但2.5小时可灭活。病毒在胆汁中稳定,对胰蛋白酶具有抵抗力。6畜禽传染病学三、流行病学三、流行病学易感动物:一般只感染猪,其它动物虽感染后不发病,但能参与本病的传播。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粪便、呕吐物、乳汁、鼻液和呼出气体均可排毒。传播途径:消化道和呼吸道。人作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在该病的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7畜禽传染病学三、流行病学三、流行病学新疫区,初次感染可使所有猪都发病,2-3天猪场内多数猪即被感染。2周龄以内仔猪最为易感,死亡率很高,可达100%。而架子猪和成年猪常取良性经过,并产生免疫力(9个月-3年)。康复猪可带毒70-100d。隐性感染猪体内长时间携带病毒。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在全年连续不断产子的大猪场,本病可长期持续存在。8畜禽传染病学四、致病机理四、致病机理病毒导致消化吸收不良胃小肠感染肠上皮细胞呼吸道消化道破坏肠细胞功能乳糖无法吸收机体脱水、腹泻肠内压升高9畜禽传染病学五、临床症状五、临床症状潜伏期很短,一般多为24-36h,有时12-18h,有的长达2-3d。仔猪:发病突然①先呕吐,继而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绿或灰白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味。②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重迅速减轻,很快消瘦。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10日龄内仔猪多于2-7d死亡,随着日龄增加,病死率逐渐降低。病愈仔猪常成为僵猪。10畜禽传染病学架子猪、母猪:症状较轻表现减食、腹泻(水样、喷射状),体重迅速减轻。有时出现呕吐,一般7天左右康复,很少死亡。与仔猪密切接触的母猪,由于反复感染症状可能加重。五、临床症状五、临床症状11畜禽传染病学五、临床症状五、临床症状12畜禽传染病学五、临床症状五、临床症状13畜禽传染病学五、临床症状五、临床症状14畜禽传染病学五、临床症状五、临床症状15畜禽传染病学五、临床症状五、临床症状16畜禽传染病学六、病理变化六、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①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有时出血严重。②小肠充血膨大,肠壁变薄、透亮,缺乏弹性。肠腔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含有气泡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粘膜严重出血。③小肠绒毛萎缩变短、脱落。17畜禽传染病学六、病理变化六、病理变化18畜禽传染病学六、病理变化六、病理变化19畜禽传染病学六、病理变化六、病理变化20畜禽传染病学六、病理变化六、病理变化21畜禽传染病学六、病理变化六、病理变化22畜禽传染病学六、病理变化六、病理变化23畜禽传染病学七、诊断七、诊断在临床上与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很难区分,除此之外还要与仔猪的大肠杆菌性腹泻相区分。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和病理剖检诊断只能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24畜禽传染病学病原的电镜鉴定免疫荧光抗体检查病毒抗原血清中和试验夹心ELISA检测抗原RT-PCR快速诊断方法七、诊断七、诊断OIE替代试验方法25畜禽传染病学八、防治八、防治免疫预防:弱毒苗和灭活苗弱毒苗最好口服或鼻内接种效果最好。灭活疫苗需注射接种(后海穴)。感染猪需肌肉接种TGEV弱毒疫苗。疫苗免疫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仔猪,妊娠母猪可在产前45和15天口服或鼻内接种弱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