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1、妇女一生七个阶段:体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发育、成熟和衰退过程。⑴.胎儿期(fetalperiod):从卵子受精至出生共266日。胚胎六周后原始性腺开始分化,8至10周性腺组织出现卵巢结构。⑵.新生儿期(neonatalperiod):出生后4周内,由于脱离母体后女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可有生理性阴道出血)⑶.儿童期(childhood):新生儿期以后至12岁左右,此期生殖器为幼稚型,后期子宫、输卵管、卵巢逐渐由腹腔降至盆腔。⑷.青春期(adolescenceorpuberty):WHO规定10-19岁,以初次月经来潮为标志、乳房发育等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获得性生殖能力的一段生长发育期。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性征发育、第二性出现、生长加速(growthspurt)、月经来潮(menarche)。⑸.性成熟期(sexualmaturity):卵巢功能成熟并有周期性激素分泌及排卵的时期称性成熟期,卵巢生殖机能与内分泌机能最旺盛的时期,从18岁开始,历时30年。此期妇女生育功能最旺盛。⑹.绝经过渡期(menopausaltransitionperiod):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始于40岁以后,历经1-2年到10年不等,特点: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数目减少,发育不全。最突出的表现为月经量减少.可有绝经综合征: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等血管舒缩障碍和精神神经症状。⑺.绝经后期(postmenopausalperiod):绝经后的生命时期,60岁后称老年期(senility)2、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月经(menstruation)的定义: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月经初潮(menarche):第一次月经来潮,1314岁左右(1116岁)。-1-月经周期:两次月经来潮第一日的间隔时间,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因人而异月经期:月经持续的天数,一般为27日,多数为35日。月经量:平均3050ml,超过80ml为病理状态。经量一般在经期第23天最多。月经血的特征:暗红色,不凝固。主要成分:血液、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期的症状:一般无特殊症状。可有轻度不适,一般不影响工作。痛经3、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⑴.卵巢的功能:1.排卵—生殖功能2.分泌性激素——内分泌功能.卵巢合成及分泌的性激素均为甾体激素,主要有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⑵.卵巢周期(ovariancycle):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卵巢周期。包括以下3期。a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始基卵泡窦前卵泡窦状卵泡排卵前卵泡。始基卵泡(primordialfollicle)构成:初级卵母细泡+梭形或扁平细胞窦前卵泡(preantralfollicle)构成:发育中的卵细胞、颗粒细胞、卵泡外膜(生长卵泡)是初级卵泡发育完全的阶段。出现三种特异性受体:FSH、E、A窦状卵泡(antalfollicle):形态变化。形成卵泡腔和卵泡液;产生LH受体;雌激素(E)增加排卵前卵泡(reovulatoryfollicle)成熟月经周期中,生长卵泡体积显著增大,直径可达15~20mm。卵泡向卵巢表面突出卵泡外膜、卵泡内膜、颗粒细胞卵泡腔卵丘射冠透明带卵细胞b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排卵:卵细胞及其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一起被排出的过程-2-排卵原理:a出现LH/FSH峰。b卵泡液内酶的作用c卵泡液内前列腺素F2a与组胺的作用排卵的时间:两次月经中间,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C黄体期:黄体形成及退化排卵日至月经来潮为黄体期,为14日。4.卵巢性激素的分类及来源,周期性变化a.雌激素(estrogen,E)排卵前: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排卵后:黄体细胞随卵巢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一卵巢周期中有2次分泌高峰;b.孕激素(progesteron,P)排卵后:黄体细胞。排卵时开始产生只在排卵后7—8天形成1次分泌高峰;c.雄激素(androgen,A)门细胞5卵巢性激素的生理作用:1.雌激素的生理作用子宫:层增厚、收缩力强、血运增加;子宫内膜:增殖;宫颈:口松弛,粘液增加、稀薄,拉丝度长;输卵管:发育、收缩振幅加强;卵巢:进卵泡发育;阴道及外阴:上皮增生、角化、阴唇丰满;乳腺:管增生、其他第二性征发育;下丘脑、垂体:正、负反馈作用;代谢:进水、钠潴留,参与脂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