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语文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反思------刘鑫艳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非常陌生。伊始我们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特别是低段的教师抵触情绪很大,都不愿意将学生分成小组上课。因为学生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与周围的小朋友讲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奇的发现并非大家先前所说的那样,相反大大的减轻了我的负担,教学效果有了起色,学生们也活跃了很多。以下是我从中得到的体会:一、教师自身的作用。教师在新课程语文教学课堂上的作用非常大。首先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在语文课中,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用我的激情去感悟学生,去激励学生,让学生也变得有激情。其次教师用真心去教导学生,用情感去去打动学生。如果我们教师自己都很认真去做每一件事情,难道你的学生会看不到吗?他们真的就不会努力学习吗?我觉得不是的。记得有一次上口语交际,题目是:说说自己帮爸爸妈妈做过什么家务事情。让学生考虑,五分钟后回答,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我的心顿时都凉了。当时我就在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后来我醒悟了,学生们都还很小,胆子也很小,表达能力差,需要老师的引领。教师先举例,说:“我帮妈妈洗过衣服、洗脚等等”,还有很多。同学们顿时像热锅上的蚂蚁,七嘴八舌的说个不停。二、懂得尊重学生的地位。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觉得这两者多少有点矛盾。如果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对训练无术的学生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变着法子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采取“激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可“变苦为乐”,教师、学生的地位都得到保证,。三、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几乎只是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需要还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对话热情的前提首先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让他们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其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1、让孩子“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形近字“鸟”和“乌”,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比如:在教学《古诗两首》时,学生大多数都能读懂,也能背,但是对古诗的理解完全不行。这个时节正值春天,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事物,联系大自然,联系课堂教师所讲,联系课文内容,三者合一,联系实际对古诗的理解就简单多了。3、在生活中学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比如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等等,到处都可以成为孩子们识字的地方。让孩子们养成这种意识是很难得的,对孩子们的书写能力也有所提高。五、角色扮演———促进课堂互动在自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分角色扮演是低段学生的最爱,也最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更快地使学生进入状态。比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的时候,通过角色扮演,与学生进行互动,老师扮演小燕子,第一、二小组扮演麻雀,第三、四小组扮演小黄莺。轮换角色多几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春天的美丽。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六、利用课件——+—达到形象直观我们有的教师上课都是按照教案照本宣课,课堂教学效果很差。每学期学校都在开展人人都上合格课,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观察到,百分之九十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