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与智力发展浦兴中学荣华摘要:音乐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思维能力都具有特殊的作用。人的左、右脑有不同的功能,二者有分工,又密切合作,音乐可以促进两半球的积极思维和同步发展。同时音乐具有幻想的特征,能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音乐能培养和强化人脑的侧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证明了音乐对开发人的智力有神奇的功效,人们在其一生的成长中普遍接受音乐教育和熏陶,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关键词:音乐教育、右脑、智力开发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智力的启迪和发展,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指挥家齐佩尔所指出的“每个孩子都应有基本的音乐教育,因为它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从艺术的特点和教育学观点看,音乐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一、音乐教育能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人类认识世界,首先利用感觉器官去获取一定的感性知识,然后在通过抽象思维上升为理性知识。发展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和基础。感知能力越强、反映越敏捷、智力发展就越快。感知能力是由外界各种信息不断刺激人的感官并通过各种分析器官而获得的。音乐是声音艺术,它直接刺激人的听觉具有直感性,而且音乐比其它声音更有节奏、更加细腻、更为丰富,变化也更微妙因此,对学生听觉能力的训练更为有效。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音调、音色、节奏、力度、时值等多方面去感知和认识音乐,进而学习由不同高低、长短的音构成的音乐旋律与和声。分辨各种人声和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这对于提高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捷性无疑是得天独厚的。人的分析器的感觉性具有很大的潜在能力,特别是尽早的在幼儿或儿童时期开始音乐学习,经过长期熏陶和训练,感知能力将会不断提高和完善,甚至会达到惊人的程度。例如:我国古代汉末琴家蔡文姬自幼爱听父亲弹琴,有时琴弦断了她能准确地分辨出是哪一跟弦;18世纪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诞生于音乐世家,从小接受音乐教育,他不仅能辨别远处某种声音的高低、长短,而且能在钢琴上立即模仿弹奏出来。又如,当今那些具有高度音乐修养的指挥家,能够辨别出大型乐队中几时种复杂音响和各种和声、织体、色彩的微妙变化;一些自幼学习乐器的孩子,经过引导和训练,能够具有许多成年专业音乐工作者所没有的绝对音高听觉能力。音乐不仅可以锻炼人的听觉,还可以锻炼人的视觉、触觉、甚至几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例如:音乐课中的听音练习、视唱练习、节奏模仿等专项训练,对听觉大有益处;又如:学习钢琴、小提琴、手风琴乐器,即要用眼看谱、又要用手感觉、还要用耳分辨,这种动作的相互协调、手脑并用,无疑可以增加大脑右半球的机能,促进两半球的积极思维和同步发展。同时,有利于纠正目前学校教育中单纯注意逻辑思维、片面发展左脑的偏向,从而加速智力的发展。从几年键盘教学的实践中,我还发现那些接受音乐学习和训练时间较长的学生,他们感知觉的敏捷程度要高于一般学生,尤其是那些乐器科目成绩优秀者,他们不仅有较高的演奏水平,而且其它文化课的学习成绩也在班级或学年中名列前茅。由此可见,通过各种音乐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感知觉的敏锐,反过来促进思维的敏捷,使学生善于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及时地捕捉到其他同龄1人所不易察觉的微妙变化,善于发现事物的规律,加速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二、音乐教育能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在认识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记忆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也就无从获得和积累知识。学习音乐和通过各类文艺活动,可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和加强。学习过程就是不断的再认和回忆的过程例如:音乐课中的听音记谱练习,要求学生把一段不熟悉的旋律尽快地记在脑子里,经过回忆,把它记录下来,这不禁需要良好的听觉,而且还要具备敏捷的记忆品质;在学歌、背词、记谱的过程中无疑也是增强记忆能力、扩大记忆范围的良好训练机会;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熟悉各种音乐语言,记忆更多的音乐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