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从那树的命运中思考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一、导入初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张晓风的《行道树》,那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相信行道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会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也有一棵树,它的命运变迁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拜读散文《那树》,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树的命运吧。二、读标题。(那-树-啊!那——树——哟?!)三、读导语,你发现树充当了哪些角色?四、读文科爱好者《预习导学》,默写检测生字词。五、自读课文,关注那树的命运思考:那树一生有怎样的经历?那树有怎样的特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深情讲述那树的故事——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颗的树。教师引导: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从人类对树的态度概括六、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一)精读第一段“立”(重读“立”字,读出执著和坚毅)思考:这样一颗树,它的命运如何?那树的命运怎么样?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被砍了。我追问:那树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被砍了?引导学生细读第9段。学生会回答:因为一场交通事故,一个喝醉了的驾驶员,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继续追问:那课文是如何描写那树行刑时的情景?2、学生可能会找到例1:A、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B、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锯末。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A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被B句中加点的词语替换?指导学生从中体会人类对那树的残忍,感受那树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要求用轻声读,读出那树举重若轻,坦然领死的品质,更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层的痛苦之情。学生可能会找到例2:A、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B、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个长满根须的大树根,人们贴近它做了个陷阱,断了所有的根须。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B句的用词是否比A句更好?在肯定A句更能体现人类的残忍及作者的愤恨之情后,指导学生用沉重的语气,读出作者的悲愤与痛惜之情。3、在此基础上,我再次进行归结,联系课文标题,加叹词“唉”,朗读指导:“唉!那树!”读出痛惜、悲愤之情。七、回读文本,探究主旨那树被砍倒了,挖根了,闷死了,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与生命中消逝了。消逝的仅仅只是一棵树吗?结合课文,思考:随着那树一起消逝的还有什么?学生能从文中找到:鸟语、孩子的歌唱、乘凉的人们、驻足的情人。追问:发挥你的想象,消逝的还有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人们劳作的身影、归乡的游子……2、我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随着他们逝去的还有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江南景致,还有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朗画面,还有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幽静情韵,还有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还有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游子之思。我们明白了,随着那树消逝的,不仅仅是这些物、景、人,还有我们的古典情思和文化的根!(板书:根)3、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台湾《国文教学手册》上的一段话,引发学生的思考: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八、作业《文科爱好者》5-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