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教学设计淮南七中宋媛媛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位经历了复杂人生,走村串户的信客,以服务大众为己任,期间历经辛苦,常常受人猜疑,蒙受冤屈,却总能宽容、体谅别人对他的误解,忍辱负重,为千家万户传递消息的故事。他让我们学到了另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文章文笔轻灵飘逸,行文流畅,是值得欣赏的美文。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把握文章脉络,感知文本内容。3、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与能力。4、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与能力2、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教学方法默读法、引导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同学们大家平时联系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会用什么方式呀?(学生回答)哦,这么多的选择呀,可是大家知道吗在上个世纪初对于封闭落后的浙江余姚人来说想要与出门到上海谋生的亲人联系,就只能靠一种方式————信客。(此处教师板书)资料链接: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二、落实基础,检测学生自学效果1、注音:唏嘘()()猝然()昏厥()吊唁()伎俩()()焦灼()诘问()嫉妒()()2、释义:猝然:突然,出乎意料。伎俩:不正当的手段。诘问:(书)追问、责问。焦灼:非常着急。颠沛:贫困,受挫折。连声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表同意)。潦倒:形容无路可走,非常失意。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三、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速读课文后,教师多媒体投放:1、读完课文后你一定会对信客这个职业有个感触,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你对“信客”这一职业的初步印象?学生思考后踊跃回答,明确:那就是“苦”。2、这种苦从哪里体现出来?学生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回答,师生共同总结:(1)工作劳苦,表现在: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2)生活贫苦,表现在: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3)心灵痛苦,表现在: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实在是件苦差事。3、你觉得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提示:抓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请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或是相互讨论),并要求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信客身上的品格。明确:诚信无私,任劳任怨,恪尽职守,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教师归纳小结工作劳苦:终年跋涉做信客很“苦”身体之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阅历丰富、善良厚道、洁身自好。4、揣摩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1、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提示: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看作者褒扬什么,就知道作者在提倡什么。再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褒扬信客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2、在我们的身边现在还有这种人吗?学生自由发言四、拓展迁移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你能用一句或是一段话来概括信客的一生吗?并把它作为信客的墓志铭吧。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体例不作要求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示例: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