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13岁。因体温38.9℃伴皮肤、黏膜出血及大便中带血一天就诊,结合该患儿1周前患流感史,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家长了解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病因为A.细菌直接感染B.自身免疫C.变态反应D.病毒E.寄生虫【答案】:B【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综合征,也呈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2.关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特点,下列哪项描述不妥A.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多见于青年女性B.急性型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慢性型起病隐匿,不易察觉C.急性型出血较为严重,内脏出血多见,慢性型出血较轻,贫血多为首发表现D.慢性型多数反复发作E.急性型大部分会转变为慢性型【答案】:E【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急性型病程多在4~6周恢复,仅有少数病程超过半年而转为慢性。其余选项均正确。3.患者,女性,40岁,不明原因牙龈渗血3个月,月经量增多,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下列实验室检查哪项不支持该诊断A.血小板计数减少B.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阳性C.出血时间延长D.血小板寿命缩短E.束臂试验阴性【答案】:E【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辅助检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4.小儿,7岁。体温突然升高达39℃,畏寒,全身皮肤、黏膜出血,部分出现大片瘀斑。经血化验检查,确诊为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小板计数常低于A.10×109/LB.20×109/LC.50×109/LD.60×109/LE.80×109/L【答案】:B【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辅助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程度不一,急性型常低于20×109/L,失血多可出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5.慢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宜输血小板悬液的原因是为了避免A.引起溶血现象B.抑制血小板生成C.增加毛细血管脆性D.产生异种抗血小板抗体E.产生同种抗血小板抗体【答案】:E【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原则。输血及血小板悬液适用于严重出血者或脾切除术前准备。输新鲜血或浓缩血小板悬液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但不宜反复多次输血以防产生同种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加速而影响疗效。6.某女性青年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常出血不止,经泼尼松治疗6个月,症状无好转,最近出血更为严重,应选用下列哪项治疗措施为妥A.改用地塞米松治疗B.大量血浆置换术C.输血小板悬液D.应用免疫抑制剂E.做脾切除【答案】:E【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原则。患者泼尼松治疗无效,可选用脾切除。脾切除可减少血小板破坏及抗体产生的场所。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者、出血症状顽固或危及生命(如颅内出血)者宜尽早进行脾切除。一般在脾切除24小时内血小板即升至正常,即使术后血小板回升不理想,也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7.男孩,12岁。1周前曾患流感。今晨体温突然升至38.8℃,畏寒,全身皮肤、黏膜出血,个别处大片瘀斑。经血化验检查,确诊为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查中,下列哪一项正常A.骨髓象B.血块退缩试验C.血小板计数D.凝血时间E.出血时间【答案】:D【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辅助检查。凝血时间用以测定血液凝固能力,延长见于血友病。8.小儿,11岁。因高热38.7℃伴全身皮肤、黏膜出血、瘀斑就诊,结合该患儿1周前曾患流感,经医生查体与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住院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首选的治疗是A.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B.应用雄激素C.应用免疫抑制剂D.应用止血剂E.输注新鲜血【答案】:A【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原则。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抗体生成及减轻抗原抗体反应、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及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可有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其近期有效率可达80%,成为治疗的首选。免疫抑制剂一般不作为首选。输注新鲜血仅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