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吆喝(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所叙写的内容;学生预习、教师指导,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体验作者在追忆中流露的愉悦和怀想,品味生活中浓郁的情趣。学习重难点:把握文章内容、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预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秫秸()()商贩()()吹嘘()()吆喝()()小钹()()荸荠()()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饽饽:秫秸: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囿于:隔阂:吹嘘:吆喝:3、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4、知识链接: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1)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现在中国又出现了原生态唱法。(2)器乐:以乐器为物质基础,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应用,所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音乐作品。(3)器乐是相对于声乐而言,完全用乐器演奏而不用人声或人声处于附属地位的音乐。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2)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3)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2、组内探究,理清文章思路(抓中心局和过渡句):2第一部分(第1至3段):第二部分(第4至10段):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3、拓展探究:(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么卖的?(2)本文十分注重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三、我的收获(摘录文章中的所有“吆喝语”)18吆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3、精读文章,回答问题:(一)学习第一部分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二)学习第二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3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