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特征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兰州市永登县大同镇青溪小学康爱莲【内容摘要】“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当、学业失控等现象,教育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我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专门研究本校留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况。通过探索研究后,我们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特征;教育对策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严峻的社会现实呼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今在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春节一过,大批农民便背井离乡,一走就是一年,这样便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远离了直接监护,留在农村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这类孩子在生活中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差,带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在学校里,这些“留守儿童”大多不合群,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当教师发现问题时,由于无法及时与家庭取得联系和沟通,以致无法及时协商处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这些孩子长期有心事无处诉说,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内向一些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据。据网上调查所知,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很多调查都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又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还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也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尽如人意。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能够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做好本校留守儿童学习辅导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还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综述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会。在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研讨会,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团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日渐升温,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进而引起学术界、文艺界及媒体对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高度关注。2006年春晚农民工孩子一句“同是祖国花,同是中国娃!”唱出了多少留守孩子含泪的梦想与企盼!一部以关爱留守孩子为题材的公益影片《留守孩子》公开上映,感动了众多观众,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影片中出现的“留守孩子之家”的感人场面也很快得以从影片中走下来,来到全国许多农村留守孩子的现实生活中。长篇报告文学《农村留守孩子,中国跨世纪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