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研究31.Vol.5No.2April2009第五卷第二期二○○九四月血液透析患者生活品質相關因素探討程淑媛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護理部摘要本研究目的為瞭解慢性腎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生活品質之概況。本研究為橫斷式相關性研究,採立意取樣之結構式問卷調查方法,收案195位中部地區某兩所教學醫院血液透析患者。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內容為人口學特性、治療狀況、健康指標及台灣簡明版生活品質問卷。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液透析患者之心理範疇得分最低為12.50分(SD=2.45),環境範疇得分最高為13.64分(SD=2.08),血液透析患者的整體生活品質因不同的教育程度、收入、運動習慣、醫院別、慢性病數量而有不同,整體生活品質的重要預測因子為教育程度國初中、有運動習慣、醫學中心及活動能力佳者。本研究結果可使醫療照護團隊獲得相關的認知,提供臨床醫護人員對於血液透析患者未來規劃照護措施之參考。關鍵詞:慢性腎衰竭、血液透析、生活品質前言慢性腎病屬於慢性病的一種,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腎病為2007年台灣十大死因之第八位[1]。當腎功能進展至尿毒階段時,患者需終身依賴透析治療或換腎才得以存活。2007年台灣血液透析人數為45,894人,男性為21,620人,女性為24,274人[2]。雖然科技不斷進步,醫療設備日益求新,以往無法治癒的疾病,現在可藉由各種醫療設備來維持或控制疾病的變化,延長其生命,但慢性病為不可逆的疾病,需要長期的治療,漫長治療過程中病人需承受身、心、社會等多層面的不適與壓力。大多數末期腎疾病患者會出現身體症狀困擾、自我照顧效能偏低、憂鬱的情緒及生活品質低落的情形[3]。故研究目的為瞭解血液透析患者生活品質情形為何及瞭解血液透析患者人口學特性、治療狀況、健康指標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並探討血液透析患者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文獻查證一、慢性腎衰竭與血液透析慢性腎衰竭為漸進性且不可逆性的腎功能疾病,合併身體無法代謝和維持體液與電解質的平衡,進而導致尿毒症,慢性腎衰竭常見的導因是糖尿病及高血壓,其次為慢性腎絲球腎炎,多囊性腎臟疾病及泌尿道疾病[4]。目前尿毒症的治療是以血液透析為主佔91.7%[2]。腎小球過濾率小於10ml/min,血中尿素氮大於100mg/dl及肌酸酐大於12mg/dl,或出現明顯尿毒症狀、高血脂症、代謝性酸中毒、體液滯留、尿毒素過高引起腦部病變、心包膜發炎、尿毒性感覺及神經病變、出血、藥物中毒等病患便需接受透析治療[5]。通訊作者:邱政元通訊地址:台中縣沙鹿鎮中棲路34號E-mail:drchiou@hotmail.com電話:04-26318652-3211.32二、血液透析的影響血液透析患者ㄧ個禮拜需至洗腎中心接受2-3次的透析治療,雖然維持病人身體的功能,但在透析的初期常會出現透析不平衡症候群,透析中也會產生如高血壓、低血壓、噁心、抽筋等合併症,長期的透析會導致腎性骨病變、續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周邊神經病變等合併症,血液透析病患受腎功能衰退的影響,大部分的病人會出現貧血情形,甚至有疲倦感的狀況[6,7,8]。此外腎功能衰竭伴隨內分泌改變,病人性慾降低、男性病患不易勃起、育齡女性提早停經不易有生育力[9]。血液透析病患一方面依賴透析維持生命,另ㄧ方面又需學習自我照顧產生依賴與獨立的衝突;病人因疾病而改變與家人互動關係,也因身體外觀及功能改變造成身體心像改變的壓力,除此還需面對不確定感及死亡的威脅[10]。由上述文獻得知,血液透析患者長期的生理、心理、社會、各層面皆有嚴重影響,進而影響其生活品質。三、生活品質(一)生活品質定義生活品質的定義會因探索角度的不同而略有差異,生活品質包括文化、生理、精神、人際關係、經濟、政治、宗教及哲學等層面。護理學家認為生活品質與個人認為生活中重要部份的滿意程度有關[11]。世界衛生組織將生活品質定義為「個人在自己文化價值體系中,對於自己的目標、期待、標準、關心等方面的感受程度,包括:一個人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及環境六方面[12]。(二)生活品質量表台灣簡明版生活品質問卷量表,除了採用全球共通的WHOQOL-BREF的2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