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性发热病因1.致热原反应水处理系统消毒不充分复用透析管透析管被病原体污染自来水中的污染物硬水症致热原反应骨质疏松症水中污染物引起的并发症二级反渗六个环节1五种检测2两个保障3六环节保障原水质量有效的前水处理双极反渗装置下水管道设施透析机连接管道反渗水分配系统内毒素检测内毒素检测3软水硬度软水硬度4化学污染物化学污染物1细菌培养细菌培养2游离氯检测游离氯检测5消毒1核查2时间日:PH周:硬度、余氯月:细菌培养季度:内毒素年:化学污染物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化学污染物浓度的极限值指标限值(mg/L)砷、铅、银0.005(每种)镉0.001铬0.014汞0.0002硒0.09硝酸盐2.0铝0.01铜、钡、锌0.1(每种)钙2(0.1mEq/L)镁4(0.3mEq/L)钠70(3.0mEq/L)钾8(0.2mEq/L)氟0.2氯(自由态)0.5氯胺0.12.感染无菌操作病原体感染原有感染透析后扩散1.致热源反应:透析前体温正常,透析开始0.5-1h出现畏寒、哆嗦、震颤,继而发热38°c以上,很少超过39℃,持续2-4h后渐退,24小时内完全消退。血Rt检查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均不增高,血培养(-)。临床表现2.感染导致的发热反应在透析后2~3天体温升高,可达39℃以上,血Rt检查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血培养可能(+)护理措施心理护理,缓解紧张焦虑的心情。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体温超过38.5℃的患者,每2h测量一次体温,经过物理或药物降温后30min要复测体温,并详细记录。对体温超过39℃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并降低透析液温度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服用退热剂后应密切注意血压的变化,防止血压下降。对畏寒、寒战的患者应注意保暖,提高透析液温度,并注意穿刺手臂的固定,防止针头脱落。护理措施高热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为高凝体质,应密切观察透析管路及透析器内血液的颜色、静脉压及跨膜压,防止凝血。高热患者由于发热和出汗,故超滤量设定不宜过多。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消毒皮肤,血液透析当天保持敷料干燥,平时注意保持穿刺处皮肤清洁,防止感染。护理措施为了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发热患者抗生素治疗应在透析后进行。水处理系统及水管道至少3个月消毒一次,防止反渗膜及管道内壁生长生物膜及内毒素。待患者感染控制后,应及时调整干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