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第三单元2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心理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主讲人:陈允恩3掌握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各相似症状的鉴别。本章重点4第一节概述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科学,又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目前有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现象精神病理学;动力精神病理学;实验精神病理学。5如何判断精神活动是否异常①纵向比较(现在与过去比);②横向比较(本人与他人比);③结合其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判断。在观察精神症状时注意:1、精神症状是否存在,2、出现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若过去一贯表现很好,现在却一反常态,判若两人,则提示他现在的精神活动可能不正常了。如某个学生,一贯学习认真,成绩优良,遵守纪律,生活很有条理,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而现在却疲疲沓沓,纪律松懈,生活懒散,关系紧张,甚至无事生非,无端诬陷他人,与过去的行为表现大相径庭,周围人都会认为他可能精神有毛病了若明显异于众人,而且离奇古怪,则提示其精神可能不正常。如某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室上课,大家都认真听讲,课堂秩序良好,而其中某个学生则突然在教室里东奔西跑,擅自进进出出或大声讲话唱歌,劝阻不能听从,大家都会认为他精神不正常。6精神症状的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④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7在检查中应注意:首先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且存在那些精神症状;应了解症状的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评定其严重程度;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与病因直接相关具有诊断价值,那些症状是继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将减少疾病的误诊;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8早期发现疾病早期发现疾病防止意外防止意外评估预后评估预后了解症状的意义了解症状的意义判断疗效判断疗效确定诊断确定诊断9精神症状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正常的精神活动按心理学分为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10精神症状的分类(大类)知情意感知思维记忆注意定向自知力智能意识意志行为精神症状11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气味等。是一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的形象。第二节常见精神症状感觉知觉一、感知觉障碍12(一)感觉障碍(disordersofsensation)感觉障碍:可能由感觉神经细胞和传到感觉的神经纤维的结构损害引起的,多见于神经疾病。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引起,多见于精神疾病。13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症。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后者称为感觉缺失)。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症状,如失明、失聪等。143.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senestopathia)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4.感觉倒错: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性质的异常感觉。见于癔症。15(二)知觉障碍:错觉:是歪曲的知觉,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临床多见错听、错视。162.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