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人的认识的规律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五讲人的认识的规律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先验论:把人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看作是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人先天就有的固有的东西。笛卡儿:“天赋观念”说康德:认识形式是人先天固有的整理感性材料的能力发现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方面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恩培多克勒:“流射说”德谟克利特:“影像说”柏拉图:“回忆说”(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认识能否正确反映认识对象?人是否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休谟:并不是所有东西都不能认识,只是超出人的感觉范围的东西不可认识。康德:人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体,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不能认识无限的宇宙大全。认为知性、认识不能无限扩张,占领信仰、价值地盘。二者根本区别的主要表现:(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镜像式的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过程思想的引入,使认识成为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回应了不可知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区别于先验论、不可知论和消极被动反映论的能动的反映论。矛盾观念的引入,使感性认识可以飞跃到理性认识,人就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第五讲人的认识的规律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由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感知而获得的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现象的认识)感性认识的特点:形象性和直接性。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含义: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理性思维而获得的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和间接性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观念、判断、推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的内容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的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1蒲式尔约为35.2升四万亿蒲式尔(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因素理性认识中包含有感性认识成分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两个必要条件:(1)、掌握丰富而真实可靠的感性认识材料飞跃之前提(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飞跃之关键4、主体的精神素质在认识中的作用主体精神素质:人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主体自身的科学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识经验的有机统一体,又被称做认知结构或认知图式。非理性因素:人意识结构中的情感与意志,及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不自觉、非逻辑性的主体心理形式。理性因素(认知结构)在认识中起主导作用:(1)制约着认识对象的选择(2)制约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整理、建构(重构)(3)制约着对客体信息的解释(4)制约着人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重要影响作用:(1)情感对认识活动有激发与抑制作用(2)意志对认识活动起维持、调节与推动作用(3)非逻辑的心理形式对认识活动起诱导作用(二)、由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基本条件和途径:1、理性认识必须正确。2、理性认识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化为实践方案。3、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4、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和社会条件。(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的反复性含义: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反复性原因:(1)认识对象的复杂性(2)认识主体的局限性(3)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性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