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思考摘要。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之一,企业领导是否切实履行自己的经济职责,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而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是该项制度必须实施的内容之一,用于加强企业管理,弥补企业治理机制的不足。但其面临的问题是,企业尚未制定审计评价标准,给审计工作的进行设置了阻碍。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内容标准;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为企业领导的审计工作提供依据,使工作有据可依。其标准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容标准,二是目标标准,会对审计评价的内容与目标有明确的划分,以这两个标准为基础,可以使国有企业建立自身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一、国有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不足当下,很多国有企业都未能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使审计评价工作存在很多不足。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内容标准。1.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并未统一。现在,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我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致使企业审计工作的形式不一。企业需要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工作包括,评价财务信息,分析企业的经营效益,监督企业领导经济责任是否真正落实。其中,对财务信息的要求是,内容真实、完整,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情况,为重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对于经营效益的分析是,企业领导任职期间,企业取得了哪些经营效益,对其进行评价,最后,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是否落实,是对其承担的责任有客观的认识,给出真实的评价。但上述三点因为审计评价的内容并未统一,造成的结果是,个人按照选择自身主观意识的选择,对认为需要评价的内容给出评价,得到多个评价结果,不利于对企业领导进行准确评估。1.2评价标准的内容缺少层次。首先,层次较少。我国法律是由多个部门制定,各自负责相应法律内容的选择,但所有第1页共4页法律文件中,只有一部分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关,整体层次只有少数几层,且国有企业中,领导也并未针对这一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出现工作断层、没有原则可循的工作情况,给审计人的操作增加了难度。其次,层次较低。审计评价工作需根据《审计法》提出的要求,展开各项工作,有较高的层次,但对这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的文件立法力度不足,同时也没有体现出立法的特征,所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呈现出了随意性的特点,审计评价最终的结果失真。1.3内容不具备可操作性。首先,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把内容分类。每种类型的国有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经营目标,所以,企业领导展开评价工作时,必须有不同的评价内容,但当下很多企业采用的都是同一个内容,增加了最终结果的不确定性。其次,内容中党政与领导的内容混淆。一些企业给出的内容中,党政主要干部与企业领导的工作混淆,两者没有完全分离,且企业领导的工作内容没有详细说明。2.目标标准。2.1过于注重经营成果、经济效益的评价。现在,很多企业都会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经营成果与经济效益上,忽略了对企业领导是否真正落实经济责任的评估,即它是把企业作为中心,脱离了最初的核心,对财务指标过于重视,数量有明显的倾向。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最终评价的对象是企业领导,而非企业。所以,由此得出,对企业领导重要责任的评价并未凸显出来。而评价过程中其也会遵循各项法规的要求,进行评价。2.2体系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不符。企业根据政策、市场的变化,制定发展战略,是为了促进自身发展,稳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而利益关系者包括国家、股东、职工等,其中,国家除了要得到相应的利益外,也需要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企业建立评价体系后,会通过短期经营成果评价企业领导,如果指标符合标准,随即认定其履行了经济责任,由此,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企业以短期效益为主,长期战略被忽略。2.3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当下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这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且对指标尚未加入评价指标体系,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本、品牌等,这些都是企业发展第2页共4页必需的资源,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国有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构建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