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一代伟人的英雄襟怀。2.学习品读诗歌的一些方法。3.学会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理解作品的主题。4.学会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目标北方冬雪,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有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咏雪之作在1945年重庆的《新民晚报》发表后引起了极大轰动,蒋介石气急败坏地命令他的御用文人写出气势、意境上都压倒对方的诗,但那些御用文人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也未能如愿,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兼诗人就是毛泽东,他的咏雪之作就是《沁园春雪》。新课导入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既是中国革命的领袖,又是充满革命激情的诗人。作家作品古代一种韵文形式,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唱,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如梦令》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后面。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这首词,“雪”是题目,内容与“沁园春”词牌无关。词作品体裁《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在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抗战胜利后公开发表。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爱国民主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即赠此词。柳读后,评价道:“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况余子乎?”公开发表后,在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给人民以鼓舞。写作背景沁园春莽莽素裹妖娆稍逊分外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沁园春莽莽素裹妖娆稍逊分外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qìnqìnráoráohánhánmǎngmǎngguǒguǒxùnxùnfènfènfènfènshǔshǔ字词学习沁园春雪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千里冰封——,(拉长)万里雪飘。↗(高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慢)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朗诵课文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低沉)略输文采;(慢)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俱往矣——,(慢,拉长)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高昂,坚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字一顿)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细读感悟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细读感悟3.赏析写雪的句子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封”写雪地,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细读感悟4.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