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60卷第2期:170~178www.scichina.comcsb.scichina.com引用格式:罗扬眉,李宝林,刘杰,等.幸福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科学通报,2015,60:170–178LuoYM,LiBL,LiuJ,etal.Amplitudeoflow-frequencyfluctuationsinhappiness:Aresting-statefMRIstudy(inChinese).ChinSciBull,2015,60:170–178,doi:10.1360/N972014-00700《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CHINAPRESS论文幸福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罗扬眉①②,李宝林①,刘杰①,毕重增①,黄希庭①*①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育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②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联系人,E-mail:xthuang@swu.edu.cn2014-07-07收稿,2014-08-15接受,2014-12-16网络版发表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研究团队建设项目和西南大学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TR201201-1)(14SKB008)资助摘要人人都想得到幸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获得幸福的能力.对于幸福个体差异这一重要而又有意义的问题,以往很少有研究来探索该问题的神经起源.本研究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的低频振幅(amplitudeoflowfrequencyfluctuations,ALFF)技术,以159名健康大学生被试为对象,研究了幸福感与大脑自发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额叶、顶叶以及部分皮层下区域的ALFF值与幸福感有紧密关系.具体地说,左、右侧眶额皮层和左侧背外侧前额皮层,以及右侧尾状核的ALFF值随着幸福感的增加而升高,并且这些区域的ALFF值都与情绪有显著相关.相反,右侧中扣带皮层,左侧顶上沟以及双侧楔前叶的ALFF随着幸福感的增加而降低.这些区域的ALFF值不仅与情绪有关,而且还与沉思的倾向有关系.这些大脑区域的ALFF值与幸福感的关系可能表明了高低幸福感个体在自我反思、奖赏加工、情绪调节等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关键词幸福感静息态低频振幅快乐情绪调节沉思幸福是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几乎人人都想要得到幸福[1],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同样的获得幸福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即使身处逆境却依然感到很幸福,而有的人尽管处境优越却还是感到不幸福.对于这样一个令人着迷而又非常重要的幸福个体差异问题,心理学家们从认知、人格、社会等各个角度进行了诸多研究[2~4].例如,幸福的建构理论认为,高幸福个体和低幸福个体在多种认知和动机过程上存在系统性差异,包括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社会比较和人际知觉等维度[4].近年来,研究者们也开始尝试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幸福感存在个体差异的神经根源[5].例如,最近,两项基于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研究关注了高低幸福感个体情绪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高幸福个体相对于低幸福感个体对积极情绪刺激在杏仁核上有更大的神经活动[6],并且在纹状体和背外侧前额皮层的神经反应能够维持较长时间[7].然而,正如前两项研究只是关注高低幸福感个体的单一维度(情绪加工),采用传统的基于任务的fMRI技术来研究幸福感存在一个很大的挑战,即很难设计出能够引发全面的幸福体验的任务.但是,Biswal等人[8]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该方法不受任务的制约,测量的是人脑在休息状态下血氧水平依赖低频波动信号,反映了人脑自发神经活动.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较好地反映个体差异[9,10],能够有效用来研究人脑内在功能架构,已经被广泛用于研究各类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11~13].在众多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指标中,低频振幅(amplitudeoflowfrequencyfluctuations,ALFF)采用一个频段(0.01~0.08Hz)内所有频率点上幅值的平均值来表征一个体素自发神经171论文元活动的强弱,从能量的角度反映了各个体素在静息状态下自发活动水平的高低[14].它不需要依赖任何外在时间信息和模型,是一种可靠的数据驱动的方法.以健康被试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发现,ALFF不仅能够反映个体不同的状态[15],而且还能够反映出个体长期的稳定的特质[16,17].并且,它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4]、阿尔兹海默病[18]、轻度认知损害[19]、精神分裂症[20,21]以及抑郁症[22]等.因此,本研究拟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中的ALFF技术来研究幸福感与大脑的关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