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输血指南董俊娜2017-09-14定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便于保存和运输成分输血七、不良反应的防治二、术前准备三、围术期输血四、大失血的辅助治疗五、自身输血六、围术期输血不良反应一、术前评估目录七、不良反应的防治二、术前准备三、围术期输血四、大失血的辅助治疗五、自身输血六、围术期输血不良反应一、术前评估一、术前评估1.有无输血史,有无输血并发症;2.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4.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6.一般体格检查;7.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病人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8.重要脏器功能评估;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七、不良反应的防治二、术前准备三、围术期输血四、大失血的辅助治疗五、自身输血六、围术期输血不良反应一、术前评估二、术前准备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4.有出血史的患者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通过抑制纤溶系统而起作用,主要用于纤维蛋白酶溶解活性升高所致的出血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8.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七、不良反应的防治二、术前准备三、围术期输血四、大失血的辅助治疗五、自身输血六、围术期输血不良反应一、术前评估三、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标准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T、INR、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如血栓弹力图(TEG)、Sonoclot等。(4)监测原则:A.除常规监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B.围术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应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测量心排血量的测定,而不应仅仅依赖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唯一判断血容量的标准;C.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以及有无碱不足,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D.活动性出血患者,在避免高氧血症的同时,吸入氧分数应该足够高,以预防动脉低氧血症的发生[PaO2<26.7kPa(200mmHg)]三、围术期输血—红细胞(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A.Hb<70g/L;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III-Ⅳ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C.Hb<80g/L并伴有相关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