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241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的内容和意义•是一切营养科研工作和临床诊断的基础•营养状况的测定和评价一般通过膳食调查、人体测量和资料分析、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以及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来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营养状况最好的方法是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营养缺乏病检查以及生化检查全面的综合评价12/26/242体格测量的主要指标•身高上午10测量三点靠立柱•体重•头围•胸围成年女性胸骨中线第四肋间高度固定•坐高可反映躯干生长情况•上臂围•皮褶厚度12/26/243营养学评价的主观和客观指标•客观指标:体格检查、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主观指标:通过病史、主诉的询问获得12/26/244体格测量评价指标及标准参考值•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标准体质指数:[实测体重(kg)-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kg)×100%•Vervaeck指数:衡量青年体格发育情况[体重(kg)+胸围(cm)]/身高(cm)×100•参考值P88-8912/26/245成人肥胖和超重的常用指标•肥胖度:10%、20%、20-30%、30-50%、50%-100%•体质指数:P93-P94WHO与我国•腰臀比值:男性≥0.9、女性≥0.8512/26/246常用儿童测量指标•体重:标准体重(kg)=年龄×2+7(3岁以下)标准体重(kg)=年龄×2+8(3岁-青春前期)•身高:身高(cm)=年龄×7+70(3岁-青春前期)•胸围:出生时小于头围,12月时与头围相同,12-21月超过头围12/26/247儿童发育状况常用的评价标准•BMI: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判断要考虑年龄、性别因素。年龄越小超重、肥胖的BMI数值越低。(P103四级)12/26/248第1节人体体格测量•人体体格测量的根本目的是评价机体膳食营养状况,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测定结果,常用来评价一个地区人群的营养状况。•人体测量指标随年龄、生理状况不同•成年人测量项目通常包括身高、体重、上臂围、腰围、臀围、皮褶厚度等。•儿童应测量体重、身高、胸围、头围、坐高及上臂围等项。•婴幼儿应采用卧位分别测定头顶至臀部、足底的距离,即顶-臀长和身长反映婴幼儿体格纵向发育情况。12/26/249体格测量的标准化•体格测量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准确性。•该项工作具有共同的和重复发生的特性。•对体格测量工作进行标准化是该项工作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使体格测量工作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12/26/2410概念•标准:指对某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标准化:指制订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即标准)的活动过程。•标准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统一规定”,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其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12/26/2411体格测量工作的标准化•通过标准化使体格测量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均尽量接近真值。•精确度:精密度,指以最小的差异重复测定一个个体的能力。•准确度:指测定值和“真值”相同的程度,即以尽可能的程度使所测值代表真实值的能力。•真值:真实值,最能反映被测个体体格的值。•实际工作,平均值作为近似的“真值”。12/26/2412工作程序•程序1准备(测量工具:体重计、身高测量仪、标准化表格、笔和记录用表)•程序2填表•程序3测量•程序4计算监督员测量数据•程序5数据计算•程序6比较•程序7评价•程序8标准化的使用12/26/2413婴幼儿身长、头顶至臀长、头围、胸围和体重的测量•0-3岁•婴幼儿身长、顶-臀长(3岁以上儿童测坐高)、头围、胸围和体重等形态指标测量,可以由于评价婴幼儿的营养状况。12/26/2414婴幼儿身长、体重、头顶至臀长、头围、胸围儿童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胸围、上臂围标准量床12/26/2415卧式标准测量床或量板的使用•卧式标准测量床或量板是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体格发育纵向测量指标的测定。•标准量床由一块底板、两块固定的头板、两块带刻度尺的围板和一块可移动的滑动板组成,使用时婴幼儿仰卧于量床上,头顶着一端头板,移动滑动板与婴幼儿的臀部或脚跟紧贴住,从滑动板与围板接触处读取刻度尺上的读数,即分别为婴幼儿的身长、顶-臀长。12/26/2416婴幼儿身长、顶-臀长、头围、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