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2、疏通文意,汇总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借景抒情的方法。4、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A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必须出声朗读),边读边划出生字,易错读、错写的字,结合资料书、工具书查出相关的字音并标在课文中。B你从中读出了什么?C独学、对学、群学完成以上任务。我会读解衣欲睡无与乐者交横遂至藻荇竹柏jiělèsuìzǎoxìngbǎihéng我要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元丰二年(170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上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此时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记承天寺夜游》正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作背景返回自学指导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汇总文言知识。A有节奏的朗读课文,并用“/”标出长句的停顿。B划出文中的生词,结合资料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C课文的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用四字概括。D汇总文言知识。E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完成以上任务。A有节奏的朗读课文,并用“/”标出长句的停顿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请同学们按照以下停顿朗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划出文中的生词,结合资料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开门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于是,就也睡觉一同,共同形容水的清澈透明表推测。大概,原来是。只空闲的人交错泛指水草共同游玩的人C汇总文言知识。特殊句式解衣欲睡(我)解衣欲睡省略句念无与乐者(我)念无与乐者省略句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于中庭步状语后置句古今异义词但:古义——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今义——只表转折的连词D课文的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用四字概括。寻伴夜游庭院月色月下感慨自学指导三(1)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是扣住那一个字来写的?说说你的理由。(2)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十八字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3)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4)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完成以上任务。(1)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是扣住那一个字来写的?说说你的理由。“闲”“闲”字堪称本文的文眼。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只因“无与为乐者”就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闲人”之举;而张怀民竟然“亦未寝”,在夜深人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