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士》说课稿一、说教材:《崂山道士》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故事生动,曲折离奇,通过记叙记叙了一个姓王的读书人,来到劳山拜师学道家法术的故事,揭示了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的道理。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一)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二)通过概述故事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三)理解故事蕴涵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是正确辨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教学难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说明】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力目标:复述课文。【说明】语文学科的任务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此举在于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情感目标: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的道理。【说明】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词义、句义难点:能复述课文,概括情节的内容,体会文章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说明】文章篇幅较长,但人物形象异常鲜明二、说学情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但由于二班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还需耐心指导。而且,这是一篇寓言,复述课文和概括情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要用一个课时讲完这篇课文,仍需匠心独运。三、说教法:阅读法、练习法、讨论法、讲授法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尝试教学法”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三、说学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向学生传授“学法”,使学生“会学”是我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读——想——议——得——写”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道理。四、说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温故1、给下列字注音。笈观稽樵赉箸谙踣2、解释下面粗体字(1)请师之(2)门人然烛来。(3)其声清越,烈如箫管(4)俯首骤入,勿逡巡3、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1)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2)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3)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做好温故知新,学会使用工具书查阅字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知新:1、作者简介: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来了解作者蒲松龄及作品《聊斋志异》。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学生必须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2、整体感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并思考: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点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王生的人到劳山拜师学道,由于不愿吃苦,最终学无所成,到处碰壁的故事。主人公是王生。(2)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每个段落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点拨】第一段:王生慕道,到劳山拜一道士为师。第二段:王生不堪早樵暮归的艰苦,生出归家的打算。第三段:王生观师父和两位客人各显神通,便打消了回家的念头。第四段:王生不堪受苦,临行求师法,得第五段:王生回家试法不灵,头上撞了个大包。(3)按照小说情节的四要素,概括其每部分的大意【点拨】开端(1)求师学法发展(2--4)看师演法(2--3)师父教法(4)高潮、结局、演法失灵(5)(4)这个故事曲折生动,想象力丰富,引人入胜,小组讨论,试说说文章中哪些情节让你们觉得曲折离奇,想象力丰富情节的曲折离奇首先表现——奇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