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学生走进《伤仲永》——以“问题”为中介构建师生互动对话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以江西金溪一个世代耕田为业的农家孩子——方仲永年幼时,天资过人、富有诗才,却因他的父亲“不使学”,成年后,“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事例,说明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本文在字词的理解方面难度不大,在教师的适当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为顺利地把握文本的内容。但是,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讲,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道理,品味文章的语言,拓展文章的内涵。笔者介于对文章的上述的理解。我在教学本文时,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并落实文中的重点字词﹝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自学能力﹝三﹞情感与体验:让学生领会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的重点为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落实课文的重点字词,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一﹞知识与能力:领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从某一点切入解读文本的方法﹝三﹞情感与体验:树立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观念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挖掘文章的内涵。二、课堂实录﹙下面是笔者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师:﹝导入语﹞同学们,上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本文的重点字词,对文章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节课,我们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对文章的内容的挖掘与探讨上,比一比,哪位同学对文章的理解最为深刻。师:﹝问题一﹞哪位同学能起来谈一谈,王安石为仲永的什么东西感到惋惜啊?﹙问题简单,可以作为探究的切入点。﹚生:为仲永投胎的不是好人家而惋惜。师:一个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吗?﹙及时引导学生矫正自己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生:当然不能,我觉得是为仲永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惋惜。生:我认为是为仲永这么聪明的孩子没有成才而惋惜。生:为仲永的父亲不懂得教育孩子而惋惜。师:﹙问题二﹚是啊,我觉得仲永也真怪可惜的。只要父母好好教育,谋个一官半职是不成问题的。你看,多聪明的孩子!谁能够找出文中哪些字词最能体现仲永的聪明的字词?﹙通过字词的理解,品味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生:“忽”师: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忽”字的?生:忽然,让人惊讶,出人意料啊。师:怎么说出人意料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理由吗?﹙深入探究,品味语言,加深领悟。﹚生:能啊,文中不是写“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吗?师:非常不错,也就是说,仲永出身农家,年纪很小,未见过书写工具。居然吵着要,到底要干啥?的确让人深感惊奇啊。这时他的父亲怎么表现的?生:“父异焉”师:你们认为这个“异”字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来写其父亲的?生:心理描写。师:不仅写出其父亲的心理,我认为也包含其父亲的神态——惊讶的神情,从侧面衬托仲永的聪明过人。除此以外,体现仲永聪明的字词还有吗?生:“即”生:“立”师:大家又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生:即,就是立即,马上;立,就是立刻。生:可以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师:同学们对这些字词理解得很准确。我觉得仲永不仅聪明,其实他也很天真稚气。大家再找一找,哪个词写出他的天真和稚气?生:“啼”字,小孩子总爱哭,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就是哭。我的弟弟也是一个样的。师﹙问题三﹚:你可谓一针见血地揭示孩子的天性。这么聪明可爱的孩子成不了才,确实令人惋惜啊!那你们认为是谁造成仲永的悲剧命运的呢?﹙探究原因,加深理解。﹚生:我认为是仲永的乡邻。师:你怎么会这样认为的?你能从课文找到依据吗?生:就是因为他们“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所以,才会导致“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师:请吃不好,请喝不对,包红包更不行。﹙学生大笑﹚生:我认为是他的父亲。他爱贪小便宜,才会“父利其然也”。师:你怎么说是小便宜呢?我觉得既吃请的又喝请的,还可以拿红包,受益不小啊。生:对于孩子的前程来讲,这些算...